政府宜檢討的士牌照政策 文:朱家健

日前,有的士團體醞釀「罷駛」,並揚言在政府總部外「圍堵泊車」,以迫使政府對俗稱「白牌車」的網約車違規接載乘客取酬行為作出果斷執法,事緣的士團體指出,網上實時地圖供應商高德地圖疑「出爾反爾」為「白牌車」提供程式支援,而運輸署的所謂行動也只是隔靴搔癢,未有保障合法經營者的最大利益。

現時,經營的士業務,需要取得的士牌照和商用車牌照,才可以經營的士業務,更有汽車保養、維修和年檢等費用,而的士牌照更是天價,牌價更可抵一個一房細單位,過去更曾炒上港幣700萬元月,此外,的士車主更要支付的士保險墊底費用,而的士司機除了要持有駕駛執照和的士執照,更要支付車租,另有部分司機更要承擔每月的士電召台費等雜費。的士業界從業員每天要應付固定「皮費」才能「開工」,然而,「白牌車」則只要在電約APP接訂單,懂得駕駛,即使不熟街道路線,也可使用網上實時地圖輔助,就能載客取酬,這是不符合現行的法例,期間,若果發生交通意外,受傷的乘客更不能獲得保險承保,是沒有保障的;另外,鑑於香港未有規範「網約車」,尤其對單身女乘客的人身安全帶來某程度的威脅;另有「白牌車」以「載貨」為名,同樣變相載客取酬,對業內構成不公平競爭,甚至影響的士行業的健康發展。多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對「白牌車」的存在幾乎視而不見,只有零星的「放蛇」行動和檢控,把法例淪為擺設,更視「白牌車」乘客的安全於不顧,默許路上行走著沒有承保的「計時炸彈」。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該檢視現行政策,並相應地調整法例和加強執法,不能讓政策模稜兩可,無論網約車是否「非刑事化」或規範化,均需要以乘客利益和社會穩定作主要考慮。此外,也要鼓勵網上實時地圖供應商作出公平競爭和支援守法的行為。

的士關乎城市的旅遊形象,如果旅客不能分辨的士或網約車,也是影響旅遊體驗,而且,無論是的士或網約車,需要讓旅客和乘客可辨認、追蹤和監管車輛,以確保乘客人身安全,並設有效投訴機制,同時也要警惕職業司機「劏客」的不良經營行為。至於有個別意見認為,特區政府應該回收的士牌照或補貼的士牌價,筆者有保留,的士牌照曾是投資工具,有升有跌,難道的士牌價飆升炒至數倍,車主套現離場時,這些受惠於資產增資的車主又曾向政府進貢嗎?長遠來說,讓的士司機的付出有合理回報時,須讓的士司機按實際收入報稅繳稅,並讓新入行司機接受禮儀培訓,讓剛退休人士在健康情況許可下入行。政府若考慮規範載客取酬的「網約車」,則需要與的士公平競爭,例如牌照年檢、車輛登記和購買保險等,讓乘客在車程安心和舒適。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