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風險是港股最大負面因素 文:藺常念

由6月底6月28日至7月初7月8 日,港股連跌8天,恒生指數8天內跌2,135點,7.3%。科技指數跌913點,11%。令到港股兩星期大幅下挫,最主要原因是政策風險。2020年11月螞蟻集團上市前兩天被監管當局叫停,而第二次監管當局下令,震散港股,主因是來自美國上市的叫車平台,滴滴出行(DIDI)。

滴滴出行6月30日在美國上市,集資44億美元,但上市兩日後網信辦就指滴滴存在嚴重不合規問題,監管當局指滴滴在上市過程中,沒有跟隨網信辦的指示。在2020年11月,網信辦曾經和滴滴約談,指其大數據存在風險。到今年年初,6個國家監管辦公室再和滴滴會談,建議滴滴押後上市計劃,直至網信辦完成大數據風險評估。但是滴滴卻不聽監管局要求,高度秘密下向美國申請上市,除了極少高層外,連公司員工都不知情,而且過程極快。由向美國提出申請後,一星期就趕快上市,給網信辦一個陽奉陰違的感覺,網信辦認為滴滴是故意違規,來個先斬後奏,木已成舟,既成事實。最重要是錢先袋落袋,不要重覆螞蟻的經驗,一旦叫停,就永不超生。

令國家監管機構更加氣憤的是,滴滴上市最大得益者是一些外國機構。滴滴最大股東的日本軟銀(SoftBank),佔約20%,其次是美國叫車平台Uber,佔約6%。再其次才到騰訊及阿里巴巴等,約3%。還有滴滴上市還向管理層派30億美元零成本認股權,是犠牲股東利益,明益高管自己人。相信網信辦勒令滴滴下架,之後還有更嚴厲的懲罰行動。

國家勒令滴滴下架,在金融市場,是科網股的海嘯。滴滴事件不只是大數據的風險問題,而要以整個中美外交博弈來評估。自2018年特朗普對中國展開貿易戰以來,中美雙方在各個層面都是針鋒相對。中國科網熱潮是跟美國炒起,最早期的科網企業,騰訊、新浪、阿里巴巴等等都是跟美國風成立,當時有很多美國創投基金投下巨資,入股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最為人所知的是日本軟銀及美國雅虎投資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成功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網上購物平台,遠遠大過始創者美國的亞馬遜。阿里巴巴成功在美國上市,軟銀及雅虎都大賺一筆。

但按中國的法律,外國創投基金不可以直接買中國網企的股份。一些聰明的投資銀行家就創立了一個叫做Variable Interest Entity (VIE)中文譯「可變利益實體」,把科網企業的利益歸於在海外註冊成立的空殼公司。二十多年來,這可變利益實體成為投資中國科網企業的渠道,但這可變利益實體從來都未經歷過法律挑戰,未在法庭建立它的適法性,或者可變利益實體是否符合法定操作,都是有不確定因素。

網信辦現指定任何網絡公司有一百萬人以上的數據必須通過風險評估,幾乎所有科網企業都需要通過這評估。這些不明朗因素,令到中國科網企業去美國上市蒙上陰影,消息傳內地醫療大數據公司零氪科技已經叫停美國上市計劃。這政策風險令到今年科網股表現欠佳,但最近似乎龍頭科企騰訊及阿里巴巴等都走出低谷,再度回升。在政策風險影響下,港股在7月份不會有巨大升幅。

文:藺常念

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