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景區擁擠、設施不足、遊客體驗欠佳等問題日益凸顯,而土地開發不足則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近期,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了設立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旨在通過挖掘各區旅遊資源,打造新的旅遊項目,以提升香港的旅遊吸引力。然而,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香港必須在土地開發上實現突破,同時拆除制約旅遊業發展的無形之「牆」。
土地開發:破解旅遊設施瓶頸的關鍵
香港的土地問題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儘管香港的土地面積(1106平方公里)並不如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緊缺,與深圳(1997平方公里)相比,香港人均土地面積甚至高於深圳,但土地開發比例卻遠低於後者。這導致香港的旅遊設施普遍規模較小,遊客容納能力受限,嚴重影響了旅遊體驗。例如,景區旅遊巴士停車場的不足、電影院被內地更大規模的影院搶生意等問題,都是土地開發不足的直接後果。
要發展旅遊業,香港必須突破土地開發的壁壘。政府應重新審視土地政策,合理規劃土地利用,增加旅遊設施的建設用地。特別是在旅遊熱點區域,應優先考慮擴建停車場、增加公共設施、建設大型娛樂設施等,以提升遊客的滿意度和舒適度。同時,政府還應鼓勵私營部門參與旅遊設施的投資和建設,通過公私合作(PPP)模式,共同推動旅遊業的發展。
拆牆鬆綁:提升旅遊體驗與文化交流
除了土地開發外,香港還需要拆除制約旅遊業發展的無形之「牆」。這包括政策壁壘、文化隔閡以及服務品質的提升。在政策層面,政府應進一步放寬對旅遊業的限制,簡化審批流程,降低行業進入門檻,吸引更多企業和資本進入旅遊市場。同時,政府還應加強與內地的合作,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拓展中東等新興客源市場,打造友善的旅客環境。
在文化交流方面,香港應充分利用其獨特的文化優勢,如廟宇、美食、影視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產品。例如,可以發展美食夜市、建設影視主題公園、修復古跡等,讓遊客在體驗香港文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熱情和友好。此外,政府還應鼓勵服務行業提高服務品質,打造旅客友善環境,讓遊客在香港的每一刻都能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溫暖。
創新求變:應對遊客消費模式的轉變
隨著新冠疫情後遊客消費模式的轉變,香港旅遊業必須主動求變,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遊客現在更傾向於City Walk(城市漫遊),對旅遊體驗的要求也更高。因此,香港應推出更多具有創新性和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如文化體驗遊、生態探險遊等,以滿足遊客的多元化需求。同時,政府還應加強與業界的合作,共同推動旅遊產品的推陳出新,提升香港的旅遊競爭力。
政府應重新審視土地政策,合理規劃土地利用,增加旅遊設施的建設用地;同時拆除制約旅遊業發展的無形之「牆」,放寬政策限制,加強文化交流,提升服務品質,香港才能充分發揮其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品牌。
文:吳桐山
時事評論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