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一年一檢」須平衡各方利弊 文:吳永嘉

早前,政府宣布接納最低工資委員會檢討機制建議,最低工資水平的檢討將由以往的「兩年一檢」改為「一年一檢」, 法定最低工資由2011年5月正式實施。政策轉眼已推行13年,起到保障基層僱員作用,現行法定工資水平不但仍然維持到2011年最低工資水平的購買力,而且帶動基層僱員的就業收入有所增加,「跑贏」同期通脹。與此同時,今次改動檢討機制,對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又有沒有影響?工資提高了,營商成本亦隨之增加,會否掀起連鎖效應,刺激消費物價和服務收費上升?

須同時顧及低薪行業的營運壓力

本人認為檢視最低工資制度,必須權衡各方利弊,既要保障僱員的收入,亦要周詳考慮各行業的實際營運狀況,找出最佳平衡點。

吳永嘉議員
吳永嘉議員

最低工資「一年一檢」落實後,多個低薪行業包括零售業、餐飲服務業、保安及清潔服務業最直接受影響,營運成本無可避免有所增加,政府須審慎應對,顧及這些公司實際可負荷,因為他們多屬中小企,實力遠不及大型企業,較易出現資金周轉問題。值得留意的是,這類行業屬於勞工密集型,勞工成本佔總經營開支較大比例,他們平均的盈利率亦較整體行業低,即使最低工資的每年加幅輕微,也可令他們吃不消!

關注最低工資「一年一檢」方程式的前瞻性

最低工資「一年一檢」方程式加入通脹指標,以及「經濟增長」因素,有僱主憂慮方程式欠缺彈性,只參考過往數據,缺乏前瞻性考量,未能應對社會經濟變化及反映實際情況。外界有此擔憂不無道理,近年香港經濟增長不俗,2023年的本地生產總值較2022年上升3.2%,而2024年第一季的本地生產總值較上年同期實質上升2.7%,但近年飲食業和零售業面對不少困難,港人北上消費成風,而來港遊客亦改變以往「食得好、買得貴」的消費模式,他們的營業額明顯受到一定影響,方程式或難以反映個別行業的經營困境。

此外,我們都沒有「水晶球」,難以準確預測未來經濟發展,政府可仿效調整公務員薪酬的做法,考慮賦予行政會議一定酌情權,於必要時可調整最低工資的實際變幅,藉此增加彈性,應對特殊的經濟環境轉變。

本人支持加強保障基層僱員的利益,但亦要關注修訂機制,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帶來的負擔和壓力,建議政府同時制訂措施,適切支援中小企。事實上,若中小企因負擔太大,導致虧本結束,只會製造更多失業,保障不到僱員利益。

文:吳永嘉

立法會議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