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師 文:鄧家豪

俗語:「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則要一生治癒。」現代人對精神健康和心理疾病了解越深,發現不少精神和心理健康問題終究與童年經歷不無關係。筆者常言學校非常重要,因為人最寶貴和脆弱的童年中不少時間都在校園度過。

與上一代完全不一樣的育兒環境

隨著社會發展演進,今天的家庭結構與上一代差異極大。低出生率和少子化的趨勢持續多年,產生許多「小家庭」,親戚不多,聯繫也少。這種新型的家庭結構,變相增加增加了父母撫養子女的壓力。過去,孩子們往往能得到多個長輩照顧,較容易有同齡親戚陪伴,隱隱有一個依賴血緣維繫的網絡支持其成長。

當代,孩子大多數時間要依靠忙碌的父母,父母的壓力也可能無形中轉嫁到孩子身上,進一步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這種特殊的現代育兒環境,不僅影響孩子成長時的心理狀態,甚至可延續到成年,影響其職業發展和人際關係,最終形成一個可能影響再下一代的循環。

學校的全新角色

學校正好在這種特殊的現代育兒環境中發揮作用,成為守護人類下一代的重要基地,教師的角色也越發顯得重要。人工智能高速發展勢必為人類社會帶來大改變,「人」在很多崗位的責任與價值都將翻天覆地,教師也一樣。因為科技水平躍升,未來教師備課所需時間有機會下降,將有更多精力和時間陪伴學生成長,覺察其心理需要,提供更多情感價值。

教師將不僅是傳授知識的人,而是學生的好友和「長輩」,甚或成為學生和家庭的橋樑。教師走在前線,了解學生的家庭問題和心理困擾,為其童年遮風擋雨。守護學生的童年,其實也是捍衛整個社會的精神健康水平。保護兒童的心理健康,實際上是在保護未來的社會。

當學校教師的工作性質轉變,其所需的支援、培訓及聘用準則都會改變。以往,學富五車可能是良師典範,查找資料異常方便的今日,一個心思細膩,善於觀察和溝通的教師可能更受歡迎。以往,教師面對龐大的行政工作壓力,今日則因為經常要與家長和學生溝通面臨挑戰。當教師要以陪伴者的角色守護學生童年,就要有所需的心理學知識,較強的心理韌性及溝通技巧。

從師資培訓到在職支援都要有相應變革,方能配合未來社會對教師的需求。業界應儘早準備,裝備教師更多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和與青少年溝通的技巧,令未來教師勝任「孩子的好伙伴」。

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和出生率低下的大環境,教育界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要發揮以人為本的精神,真正以生命影響生命,守護好人類新一代的童年。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