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物業投資者的借貸比率安全系數是多少? 文:寒柏

自從97年金融風暴過後,香港房地產商及一般小市民都漸趨保守,借貸比率都相對偏低,再加上金管局於2013年推出「審慎措施指引」,本港物業投資的借貸比率都較其他地區低。

多年以來,美聯儲踏入加息周期後,必然會對其他國家構成嚴重的影響。在聯繫匯率之下,港息始終要跟隨美息走勢。最終,香港樓市便會因連年加息而下挫。毫無疑問,美聯儲加息亦會對美國本土房地產投資及按揭業務構成打擊,但美國經濟體系非常龐大,且有不同行業,美國整體經濟體系在應付利息衝擊的能力比我們強大得多。由於香港經濟產業越來越單一,各行各業都極度依賴房地產,每當美國加息,香港的資產泡沫總比美國更先爆破。

由於美聯儲推行超低息政策及量化寬鬆多年,港人大都忘記加息周期之苦。但值得留意的是,在這次美國加息周期裏,香港經濟情況卻比97時較佳。儘管美聯儲已持續加息超過1年,但香港尚未有出現大規模資產泡沫爆破之情況。

為何香港經濟及房地產市場的韌性增強了?全賴整體房地產的借貸比率相對偏低。本港發展商及物業投資者的槓桿遠低於內房商,手頭上的現金亦比歐美同業為高。港人的平均按揭成數亦非常低。

但我們亦要理解,以今時今日的利息水平來說,怎樣的借貸率才算安全?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物業投資者的借貸比率為30%,即假設他有10億港元資產,卻只有3億港元負債,這借貸水平是否可以接受呢?

如以過去20年的利率水平來說,才30%的借貸比率,當然算是「偏低」及「安全」了。但現在一個月HIBOR在5厘左右,物業的租金回報只有2厘左右,30%的借貸比率又代表了甚麼?

以一般物業投資者來說,銀行大概給予HIBOR+1.5%的利息價格,利息率即6.5厘,如有3億港元貸款,每年利息成本為1,950萬港元。其10億港元的物業資產則為投資者帶來2厘左右的租金回報率,即每年有2,000萬港元的租金收入。但我們尚未計算這物業投資者在管理這10億港元資產時的其他費用。如此一來,即使該物業投資者的借貸比率只有3成,但在現在的利率水平下尚有機會虧本。無論如何,這物業投資者每年所賺取的租金收入,就是近乎全數用來付息。

換句話來說,只要物業投資者的借貸比率一旦超過3成,或其利息成本稍為高一點,又或其租金回報比2厘還要低 (其實很多工商物業的租金回報率亦不足2厘),每年的租金收入便不夠付息。這些物業投資者將會面對每個月皆要「燒錢」之情況。從前認為3成是「超低借貸比率」,但現在這水平卻是一般物業投資者的「臨邊界點」。

我們再以剛才的例子推算一下,假設該物業投資者的借貸水平為5成,情況會怎樣?其每年租金收入仍是2,000萬港元,但其每年利息支出卻是3,250萬港元,即每年至少要虧1,250萬港元。擁有物業達10億港元的投資者,或許手上仍會有超過1,000萬港元的現金。但擁有100億港元物業資產的投資者,會否長期持有超過1億港元的流動現金閒放在銀行?萬一高息期持續兩年,便至少要燒掉2億港元現金了,本港的物業投資者,會否閒放2億港元現金,甚麼也不做呢?

由於超低息環境持續20年,若港商有1至2億港元現金閒放着,十之八九都會購入物業,否則現金的購買力按年下跌,存放在銀行的利息又是極低,非常不划算。

當然,本港物業投資者在「入不敷支」的情況下,尚可把手上的資產賣掉「套現」,但我們亦要先理解清楚他們持有甚麼資產。以今年來說,超過1億港元的獨立屋、店舖及寫字樓之交投都非常疏落。全幢工商大廈更是「狠狠劈價」仍找不到買家。從前被認為是「會生金蛋」的極珍貴物業,現在卻是「無人問津」。

總的來說,一般本港物業投資者於當下的借貸比率一旦超過3成,已算是相對偏高。香港經濟及房地產市場的韌力確實比從前更強,但若利息繼續在高位徘徊,本港樓市泡沫仍有爆破的風險。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