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多利亞港,作為香港的靈魂地標,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未來。它的海濱空間不僅是市民休憩的綠洲,更是吸引全球遊客的旅遊名片。然而,維港東岸的土瓜灣海濱長期未被充分利用,潛力尚未完全釋放。市區重建局近日提出「土瓜灣海濱研究」,以宏觀視野將土瓜灣內陸、海濱及對開水體一體化規劃,打造「東維港灣區」,成為維港首個「東面門廊」,集休閒、旅遊、商業及住宅於一身,媲美世界級灣區。

此項規劃不僅回應了香港土地短缺與經濟轉型的迫切需求,更為市民勾勒出一個活力蓬勃、宜居宜遊的未來。
維多利亞港的海濱發展一直是香港城市規劃的核心。根據發展局及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數據,截至2023年,香港已建成約20公里的海濱長廊,供市民及遊客享用。然而,斷裂位仍然存在,阻礙了海濱的連貫性。土瓜灣海濱便是其中一例,雖然2023年12月開放的140米長廊(面積約1200平方米)展示了初步成果,但與其潛力相比,仍有巨大發展空間。
土瓜灣的地理優勢顯而易見。土瓜灣對開水體呈三角形,面積約348公頃,遠超維港沿岸其他「海灣」。若連同內陸土地,整個「東維港灣區」總面積達798公頃,足以支撐大規模綜合發展。相比之下,香港過去的填海工程已新增67平方公里土地,佔全港面積約7%,支撐27%人口及70%商業活動,證明海濱開發的巨大效益。
土瓜灣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其位於維港東岸,具備成為「東面門廊」的潛力。現時中環及西九龍海濱已成為商業與文化中心,但東岸發展相對滯後。土瓜灣區內存在大量未充分利用的土地,如臨時停車場、牛棚藝術村等老舊設施,為重新規劃提供了寶貴空間。此外,區內老舊社區的更新需求也為引入現代化住宅及商業項目創造了條件。
特區政府近年在海濱發展方面展現了強大決心,而「土瓜灣海濱研究」正是在這一政策框架下應運而生。2025年通過的《保護海港修訂條例草案》是一個關鍵突破。這項修訂為海濱發展「拆牆鬆綁」,允許進行小型填海工程以優化海濱連繫,例如活化九龍城汽車渡輪碼頭及銜接土瓜灣海濱的斷裂位。條例的靈活性為「海、岸、陸」一體化規劃提供了法律基礎,讓「東維港灣區」的構想成為可能。
特區政府的其他政策也與此規劃高度契合。發展局的「一地多用」政策鼓勵將渠務設施等空間轉化為公共休憩區,土瓜灣海濱長廊便是成功案例。此外,「無處不旅遊」政策強調海濱作為旅遊地標的潛力,與「東維港灣區」集休閒與旅遊於一體的定位不謀而合。市建局在土瓜灣的重建項目也進展順利,例如鴻福街、啟明街等項目已吸引多份發展意向書,反映市場對區內潛力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東維港灣區」的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規劃相輔相成。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等基建已將香港與大灣區緊密連繫,土瓜灣的旅遊與商業發展將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國際樞紐的地位。韋志成的願景不僅立足本地需求,更放眼區域合作,展現了宏觀的戰略眼光。
「東維港灣區」的核心理念是「海、岸、陸」三合一規劃,這一模式在技術、經濟及社會層面均具高度可行性。水體利用是規劃的亮點。348公頃的水體為親水活動提供了廣闊空間,例如水上運動、遊艇碼頭或海上餐廳,這些設施在悉尼達令港及新加坡濱海灣均有成功先例。市建局亦考慮加入休閒及體育活動,例如水上單車或帆船比賽,以吸引年輕族群及國際遊客。
其次,海濱優化將解決斷裂位問題。小型填海工程可打造連貫的海濱長廊,增加休憩及商業空間。參考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採用非浚挖式填海技術及消浪海堤設計,已證明能有效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同時改善水域環境,為水上活動創造條件。這些技術為土瓜灣的填海工程提供了可靠藍本。
內陸銜接則是規劃的關鍵一環。土瓜灣區內的臨時停車場、牛棚藝術村等土地尚未充分利用,通過城市更新可引入商業中心、酒店及高端住宅項目,提升區域活力。此外,區內的老舊社區設施可升級為現代化的公共空間,例如圖書館或多功能活動中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
經濟與社會效益同樣顯著。參考西九龍文化區及中環海濱的經驗,「東維港灣區」預計將吸引大量本地及國際遊客,帶動旅遊、零售及餐飲業的增長。新建的住宅及商業項目不僅能緩解香港的土地短缺問題,還可為土瓜灣居民提供更優質的居住環境,實現社區升級。
然而,挑戰亦不可忽視。保護維港條例的公眾關注、填海工程的環境影響及區內交通壓力可能引發爭議。為此,政府應加強公眾諮詢,確保規劃透明,並採用嚴格的環境評估標準。同時,優化區內交通網絡,例如擴建港鐵土瓜灣站或增設巴士路線,將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確保「東維港灣區」的暢達性。
「東維港灣區」的成功將為香港帶來多方面的深遠影響。在經濟層面,它將成為維港東岸的新地標,吸引國際投資及高端旅遊業,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金融及旅遊中心的地位。預計新增的商業項目將創造數千個就業機會,特別惠及九龍東的年輕勞動人口。
在社會層面,「東維港灣區」將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公共空間。現時九龍東的休憩設施相對匱乏,土瓜灣海濱的連貫長廊及親水設施將填補這一空缺,讓居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維港美景。此外,牛棚藝術村等文化資產的活化,將為區內注入藝術與創意元素,吸引本地及國際藝術愛好者。
環境層面同樣值得期待。透過綠色建築設計、低影響填海技術及生態保護措施,「東維港灣區」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例如,長廊可融入綠化帶及太陽能設施,打造可持續的城市景觀。這些措施將回應市民對綠色生活的期望,同時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
更重要的是,「東維港灣區」具備成為世界級灣區的潛力。參考舊金山灣區的科技與旅遊融合,或東京灣的商業與文化並重,土瓜灣可通過獨特的定位脫穎而出。結合維港的天然美景、牛棚藝術村的文化底蘊及現代化的商業設施,「東維港灣區」有望成為香港旅遊的新名片。

筆者支持這一規劃的理由顯而易見。特區政府的前瞻性思維回應了香港的長期挑戰,包括土地短缺、經濟轉型及社區老化。其次,「東維港灣區」具備地理、政策及技術優勢,發展潛力無可限量。最後,項目將促進九龍東的均衡發展,縮小與港島的差距,讓更多市民分享城市進步的果實。
為此,筆者呼籲市民積極參與公眾諮詢,支持政府與市建局的規劃。通過集思廣益,我們可以確保「東維港灣區」不僅滿足當前需求,更能惠及後代。
「土瓜灣海濱研究」及「東維港灣區」的願景,是香港城市發展的重要一步。它不僅將釋放土瓜灣的巨大潛力,更將重塑維港東岸的面貌,為市民及遊客帶來世界級的休閒與旅遊體驗。展望「東維港灣區」有望與中環、西九龍形成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提升香港的全球競爭力。
特區政府應加快規劃進度,確保公眾參與及透明度,讓每一位市民都能為這一宏大願景貢獻力量,將「東維港灣區」打造為香港的驕傲,成為維港的新亮點,閃耀於國際舞台。

文:劉建誠
香港策劃工程師學會副會長
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
「中國夢智庫」成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