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做監管急先鋒會得不償失 文:吳桐山

近日,歐盟宣佈擬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這一決策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然而,深入分析其背後的動機與潛在影響,我們不難發現,這一看似旨在「保護」本土汽車產業的舉措,實則可能對歐盟自身的長遠利益造成損害。

歐洲近年來在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方面略顯疲態。相較於美國的創新科技能力和中國的生產力高效性價比,歐洲似乎在這兩方面都未能佔據明顯優勢。因此,歐洲轉而熱衷於在監管方面扮演急先鋒的角色,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例如,其推出的《數碼市場法案》DMA便顯得異常嚴厲,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互聯網應用方面的巨頭都是美國的,歐洲嚴監管,可以通過這樣敲打敲打美國的科網巨頭。

但蘋果公司近日就表示,因為擔憂歐盟DMA的規範,會為用戶產生私隱疑慮,因此「蘋果智能」,以及手機鏡像投射、螢幕分享加強的兩項新功能,今年不會在歐盟推出。很明顯,這是一個博弈。一方面,歐洲市場大,美國科網巨頭不會放棄,肯定會盡量配合,並不時被歐洲罰款。但另一方面,為了規避監管風險,同時反過來敲打歐盟監管當局,這些科網巨頭會在應用新科技方面在歐洲打折。你不是監管嚴嘛,那我的新技術就不在你那邊玩了,免得有風險。久而久之,歐洲人用的技術手段就會比其他地方的落後。

對中國車徵稅惡化歐洲車企市場環境

如今,面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強勁競爭,歐盟又打算通過徵收臨時反補貼稅來「抽水」。然而,這種做法不僅忽視了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更可能損害歐洲自身的長遠利益。事實上,中國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並非依賴於補貼,而是得益於對外開放和公平競爭的環境。與此同時,歐洲汽車行業也高度依賴國際市場,2023年德國生產的汽車近80%用於出口,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對於歐洲車企而言至關重要。

此外,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只能暫時「守住」歐盟本土市場,但在新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這種做法可能會降低歐盟汽車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當前,歐盟汽車產業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方面已稍顯滯後,未能緊跟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若對中國電動車採取排斥措施,只會讓歐盟的汽車企業持續處於「舒適圈」,而與世界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漸行漸遠。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此舉可能引發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產生不良影響。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單方面的保護主義措施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最終損害所有參與者的利益。因此,歐盟應審慎考慮其決策的後果,避免陷入得不償失的境地。

歐盟以監管急先鋒的姿態出現,試圖通過加徵關稅等手段來保護本土產業,但這種做法可能適得其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開放與合作才是推動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關鍵。歐盟應反思其策略,尋求更加開放和包容的發展道路。

文:吳桐山

時事評論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