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日,恒指正在衝擊兩萬點水平,升至2023年7月至今的高位,周四(9月26日)成交額達3000億元。本年度截至現時為止,集資額最大的美的集團,上市後備受投資者追捧,股價節節上升。美聯儲宣布減息後,發展商均踴躍買地,多個新樓盤不日開售。不敢說什麼資產市場「重回正軌」「量價齊升」,但至少從交投量來看,成交量上升是肯定的。
成交量上升的背後,很大程度反映香港市民手上的資產價值會繼續出現變化。過去兩年,當諸君在談論香港經濟困境時,高息環境所增加的供款壓力及資產貶值使香港市民出現消費降級。那麼未來一年進入的減息週期,即使不會令資產大幅升值,香港銀行隨即降低最優惠利率後,最少也能釋放市民的供款壓力,立即提高市民的購買力。
所以理論上未來一年,香港市民的購買力隨減息幅度加大而增加的機會很高。對特區政府而言,最重要的問題反而是,如何令市民確信經濟正在轉好而願意消費。
眾所周知,現屆特區政府在鼓勵民眾消費上已經不遺餘力,由疫情期間及疫後派發消費券鼓勵消費,到一眾繽紛系列活動,以至近日各政府高官輪流向公眾發聲,表達出現時政府數字顯示經濟有轉好跡象,例如公司數目創新高,即所謂「開10執16」,大量企業來港排隊上市等等。
不過即使政府盡力「說好香港故事」,市民卻不賣帳,最新的民調顯示,香港市民對政治狀況滿意度持續回升至40%水平,惟對民生及經濟的滿意度有逐漸減低的趨勢出現,特別在「現時經濟狀況不滿率」連續兩次民調突破60%。這一數字正面證實筆者過去所言,即使香港政府賣力唱好香港經濟,惟香港市民對經濟前景持續悲觀,顯示在政府與市民中間對香港經濟現況及前景存在巨大差距。
如果政府不嘗試拉近這個差距,即使在這一輪的減息潮中,可以想像市民為積谷防飢,因利率降低提高的消費力最終轉而全部成為存款,減息對香港經濟的潛在利好因素便會被大大浪費。有人認為香港經濟進入消費降級的旋渦,對經濟前景的不安及恐懼,反而更似進入通縮,市民會因對前景及裁員的恐懼降低消費,投資者因對前景恐懼拒絕投資,使街上吉舖連連。
政府一邊唱好經濟,市民在街上又見到吉舖連連,又如何說服市民經濟前景會轉好而加大消費呢?但這裡又觸碰到另一個香港經濟的核心議題,即高地價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則有機會再討論。
文:劉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