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北上求醫成風氣,有助減低公立醫院負荷和病人可獲得適時治理 文:謝悅漢

港人北上「求醫」已成為一種風氣,原因很多,包括病人輪候公立醫院時間太長,私家醫院收費昂貴,一般私家專科診所收費亦不便宜,如皮膚、眼科、口腔專科收費亦很貴,普通市民難以負擔。

而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內地醫院各項服務收費遠較香港便宜,尤其是專科醫治療收費遠遠低於香港,以及醫院設施亦相當之先進,醫護人員態度亦很好。以「深圳香港大學醫院分院」為例,盧寵茂教授曾擔任此醫院院長五年以上,並在很短期間取得「三甲醫院資格」,非常難得,現今很多港人都曾去過做「體檢」和「治療」,對醫院規模,現代化設施,和醫護人員服務態度,都留下良好印象,醫院贏得病人口碑。

另外,深圳另外有一間知名私家醫院「和睦家醫院」(Shenzhen United Family Hospital),當初成立的投資者包括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組成「新風天域集團」,據媒體報導香港太古集團現亦為股東之一。該醫院又與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達成戰略合作(提供技術支持),部分科室引入香港醫療專家團隊(如婦產科、兒科),強化跨境服務能力。該院提供粵語/英語服務、香港商業保險直付(如友邦、保誠),均承認該醫院受保資格,故此成為港人北上就醫熱門選擇之一,最重要原因是該院的診症和藥費及手術費遠較香港私立醫院為低。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曾於今年三月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檢討,並提出收費改革政策建議,顧及不應有人因缺乏金錢而不能獲得適當醫療的原則,期望透過改革公營醫療資助架構,加強醫療保障、理順公立醫院的服務資助和減少浪費濫用,提升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現時政府對醫管局服務提供高度資助,資助率高達97.6%,公立醫院部分服務資助額更達至100%。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現時除了面對因為人口老化而出現求過於供的現象,亦出現系統失衡、資源錯配及服務浪費的問題。醫管局希藉著改革推動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發展,可以逐步扭轉現時公立醫院服務失衡的情況,亦加強對病人,特別是患有危重疾病或病情緊急病人的保障,和應對香港人口老化對醫療系統帶來的種種挑戰。

但是,遠水不能救近火,其實深圳現代化醫療服務設施,是有助減輕香港公立醫院和系統的沉重負擔,至少令香港一般基層老百姓多一個選擇。因為緊絀的公營醫療資源下,市民要長期輪候時間,使得香港醫療系統的效率下降,變成質素高但效率低的情況,甚至造成市民怨氣和對政府的不滿。亦成為特區政府面臨的政治挑戰之一。

希望深港兩地政府在醫療方面加強溝通,例如港人若在深圳方面遇上醫療事故,要如何交涉及向什麼政府部門求助,如两地政府有一個清晰明確交代,更能增加港人北上求醫的信心。

我最近曾隨一個考察團,到訪順德一間醫院和老人療養院,原來该醫院是電器巨頭「美的集團」耗資120億元建成,一個佔地面積甚廣,環境優美,規模巨大現代化醫院,卻鮮為人知,是否有點遺憾?所有参觀過的團友,都留下深刻印象。

香港作為大灣區成員之一,是否應該多利用大灣區各城市優勢,以補自己不足之處。 恕本人直言,要加快香港和大灣區融合,兩地醫療合作是一個最佳突破口,「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灣區各城市可以提供優質而又市民可負擔得起醫療和養老服務,港人一定樂意早日見到此現象。

文:謝悅漢

資深媒體人,經常有作品登在《亞洲週刋》及內地《今日頭條》網站,著作包括《水泥森林中吶喊》(天地圖書)及《香港仍有善心人》(大公報)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