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島環島長廊是香港近年來最具前瞻性的基建項目之一,旨在連接港島北岸海濱長廊及南區多條現有步行徑,打造一個全長約60公里的「活力環島長廊」。這項計劃不僅是城市空間的連接,更是一個促進社區與自然互動的重要紐帶。隨著長廊已駁通八成,市民對這項工程的期待也越來越高。
根據發展局的最新報告,港島環島長廊目前已駁通八成,並計劃在2027年底前駁通九成,2031年底前大致完成整個工程。最近開放的路段包括北角東岸板道(西段)、沙灣步行徑和加多近街海濱長廊,這些新增路段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閒選擇。同時,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023年5月展開可行性研究,以優化整體規劃及走線,並分階段進行施工,例如域多利道近摩星嶺一段的樹木美化工程,以及大潭篤水塘水壩底至港島徑第七段的行山徑。
環島長廊設有五大主題路徑,每條路徑各具特色,日落觀賞路徑提供絕佳的日落景觀,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漁民生活探索路徑展示香港漁村文化,讓市民認識本地漁業歷史;海風享受路徑沿途感受海風拂面,適合家庭休閒散步;郊野穿越路徑結合行山和自然探索,吸引戶外運動愛好者;歷史文化連結路徑設計融入香港獨特的歷史文化元素,適合教育及文化愛好者。
這些主題路徑不僅提供多樣化的使用體驗,也突顯了香港城市與自然元素的融合。
環島長廊沿途設有完善的公共設施,包括指示牌、休憩區、遮蔽設施及無障礙通道,以確保不同年齡層及需求人士都能享受步行空間。此外,政府積極推動市民參與,例如在北角東岸板道展示中心舉辦互動展覽和教育活動,提高市民對項目的認識和支持。
港島環島長廊提供了一個安全、舒適且便捷的步行空間,有助於鼓勵市民進行戶外活動。研究顯示,定期步行能有效改善身心健康,而環島長廊正是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平台。特別是在疫情後期,人們對健康和自然空間的需求增強,長廊成為了市民紓解壓力和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場所。
環島長廊是香港「Walk in HK」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減少汽車依賴,鼓勵市民以步行代替短途交通方式。這不僅能減少碳排放,也有助於改善空氣質素。此外,項目採用自然基礎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例如保護濕地和植被覆蓋,提高抗洪能力並促進生物多樣性。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大背景下,這樣的可持續措施尤為重要。

環島長廊串聯了港島多個景點,包括北角、杏花邨、石澳等地區,不僅吸引本地居民,也吸引外地遊客前來探索。這將帶動周邊經濟活動,例如餐飲業、零售業及旅遊業。同時,長廊提供了多元化的社交空間,有助於增強社區凝聚力。例如家庭可以在海濱散步,小型社區活動可以在休憩區舉辦,使人際交流更加頻繁。
筆者從三個階段目標作出建議,短期上建議優化現有路段,增設遮蔽設施以應對惡劣天氣;改善無障礙設計,例如增加輪椅友善通道及扶手,並加快剩餘路段施工進度,推動香港仔至深灣碼頭徑、杏花邨至筲箕灣等重點路段施工確保工程透明度,加強公眾溝通以獲取支持。
中期目標建議完成全線九成連接,在2031年前完成所有主要路段,包括南朗山至苗鍾徑等;加強生態保育措施,沿途植樹以增加綠化覆蓋率,並修復濕地並建立生態走廊,提高生物多樣性;推廣環保教育活動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在學校及社區舉辦自然保育工作坊,提高市民對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至於長期目標方面,建議成立專責機構負責管理和維護環島長廊,包括定期檢查基建安全及更新設施,探索智慧步行徑技術,引入智能燈光系統、實時人流監測及互動導覽技術,以提升使用體驗,並擴展至其他地區,借鑒港島環島長廊成功經驗,在九龍及新界推動類似項目,例如沿荃灣海濱至屯門打造大型步行網絡。
港島環島長廊不僅是一個基建項目,更是一個象徵香港未來宜居城市願景的重要平台。它通過連接城市空間與自然景觀,促進健康生活方式、推動可持續發展以及增強社區凝聚力。在未來幾年內,筆者期待政府與市民攜手合作,共同實現一個更綠色、更活力、更具包容性的香港。同時,希望政府能採納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議,以確保項目的成功落實並最大化其社會效益。

文:劉建誠
法務會計師
香港策劃工程師學會副會長
「中國夢智庫」成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