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怎樣開拓中東市場? 文:寒柏

近日,特首李家超的施政報告出爐,其中倡議的士車隊提供阿拉伯語資訊及服務。

業界誤以為特首要求的士司機要學習阿拉伯語,電視媒體亦立刻訪問的士司機,讓他們在鏡頭前發泄不滿。後來運輸及物流局澄清,說明港府只建議的士隊伍營辦商可透過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提供阿拉伯文的服務介紹,這場誤會才算是告一段落。

這份施政報告的背後邏輯,正是想盡辦法的讓香港各行各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希望大家隨國家步伐發展出新質生產力。

其中,金管局一直鼓勵業界發展「金融科技」。此外,金管局其實亦一直鼓勵銀行開拓中東市場,甚至乎是希望業界發展「一帶一路」相關的金融服務。特首建議的士業界提供阿拉伯語的資訊及服務的「底層邏輯」,與港府希望香港各行各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算是一脈相承。

香港金融界早在10年前左右以興起開拓「伊斯蘭金融服務」的提議。但即使是某些明明在中東設有分行的跨國銀行,依然沒有把香港的「伊斯蘭金融」發展起來。據悉,近年港府及金管局曾組團出訪中東,並向它們推介香港銀行服務。可是,當有中東商人聽從推介來港嘗試開戶及舉債時,卻受到本港銀行刁難,最終中東商人還到金管局投訴。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其一,金管局並非真正的中央銀行,雖然仍擁有一定的權力,但始終沒有貨幣權,對業界的影響力未免打大折扣。其二、某些大型銀行更是「財大氣粗」,例如金管局對調控樓市的「審慎措施指引」,一直「自行解讀」,完全不理金管局發表相關措施的精神。其三,金管局尚算可以監管到銀行現有的業務,但要鼓勵它們發展新業務,卻是千難萬難。各大小銀行每年也有非常巨大的「跑數壓力」,一直只能盡可能多做現有的業務,還要兼顧不斷增加的壞賬,根本沒有餘力研究及拓展新業務。即使大型銀行的人手及資源較多,內部還有新產品及新市場的研究部門,但要即使要這些負責新產品的部門在大銀行裡進行「內部推銷」,亦是千難萬難。

本港銀行業界的情況,根本與的士行業一模一樣,除非的士司機們親看到有越來越多不通英語的中東人來港乘坐的士,否則很難說服的士車隊設立阿拉伯語服務介紹會有什麼大用。

筆者並非贊同香港各行各業的守舊觀念及思維,而是香港經歷幾十年的發展以來,整個社會的「慣性」或「惰性」很強,港人更是非常固執。

即使歐美市場正在萎縮,港人始終一直希望西方商機重臨。面對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而波及香港,港人的內心深處都只希望中國盡快妥協,一切回復至2018年之前,讓港人可以重新享受昔日的光輝。

很多港人都沒有「積極求變」的意圖。舉例說,絕大部份的港人中產階級,若非想盡辦法移民,便是正在留港研究樓市何時「見底」。很多留下來的港人之全副心機,就是希望等待「入市」良機。又例如,這幾年來港府積極發展「北部都會區」,根本鮮有人關心過香港正在研發什麼新科技,或可以發展出什麼新產業,大家的心思都只在留意新界北的樓價。

如果於2018年或以前,香港從事歐美相關的貿易及融資業務尚能獲取利潤的話,確實未必有急切性開拓新市場。「新產品」及「新服務」的投資成本高,失敗機率也大。所謂的「新市場」以「非歐美國家」為主,其利潤當然較低。港人不想「吃苦」,亦在常理之中。

但如今我們遇上「百年大變局」,歐美市場不濟,若香港各行各業仍不肯求變,就只有死路一條。

港府再次提倡「伊斯蘭金融」,除了在大方向的布局外,亦可以具體研究清楚香港金融市場在提供相關服務時所遇到的困難及痛點。例如,為何中東企業來港開戶會面對重重阻力?中東企業怎樣證明它們不在美國的制裁名單內?怎樣才能確保有意開戶的中東企業合法合規?為何香港銀行較難向中東企業放貸?信審部門有什麼考慮?要成功拿到貸款,需要有什麼補充資料?貸款結構上有什麼方法可以加強對銀行的保護?

最低限度來說,港府應該先真正理解清楚相關業務具體「痛點」,並要理解成功「落地」的機率及潛在商機有多大。只有港府及金管局真正清楚理解每一個營運細節,才可以客觀地向中東客人作出合理的推介,並減低現時期望太高或「落地」時落差太大的問題。

另一邊廂,既然香港各行各業的「行業慣性」程度相對較嚴重,港府就只能繼續向業界提供更多的行業資訊及支援。港府或可與中資銀行合作,具體地瞭解中資銀行如何發展「一帶一路」相關的業務,或透過「銀團貸款」的方式,讓更多本港銀行參與其中。還有,港府甚至乎可以考慮在適當的時機注資某些中小型銀行 (經濟不景氣下,壞賬急增,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下降,亦有需要尋找投資者注資),並把它們手上的資源有效地導向新市場及新產業。既然「市場固化」的情況嚴重,政府就只能更積極地參與,盡可能「殺出一條血路」。

無論是金融業界,還是的士業界,當大家面對傳統「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市場都不景氣之際,除了怨天尤人之外,還不如想法子閉拓更多市場。

港府倡議的「阿拉伯語」是其中一個可能,業界有本事的話亦可以自行找到「新天地」。例如是「大幅減價」?正式引入競爭及開放「手機預約出租車」行業?只要能賺錢,最終要大家學「阿拉伯語」、「印度語」、「非洲語」,甚至乎是「愛斯基摩語」,亦無可厚非。這才符合港人多年來所說的「拼搏精神」。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