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環球各地的某些城市暴雨成災。香港亦經歷了一場500年一遇的大雨,各區多處出現嚴重的水浸。
比較幸運的是,香港夏季向來多雨水,在城市、建築物及渠務設計上,我們算是早已考慮到這點。即使遇上500年一遇的超級大雨,我們的渠道仍算承受得起,不用幾天的時間,積水便退去;雨災對各區所造成的破壞亦能在較短時間內處理好。香港市面運作如常,並沒有受那場超級大雨所打擊。
反之,內地及外國某些城市,由於並非位處在「雨帶」,即使上年遇到的大雨之降雨量仍不夠香港般誇張,但它們的渠道已承受不了。暴雨成災,積水不退,對那些大小城市的社會公共及人命安全構成一定的風險,亦造成比較嚴重的經濟損失。某些城市更要斥資重建部份公共設施,情況比香港惡劣得多。
近日,內地南方及香港再有連日暴雨。有媒體訪問港府負責官員,港府應否重新評估及改善市內的渠道及防洪系統呢?
港府負責官員指,根據與各地政府的交流,香港的渠道及防洪工作算是做得到位。積水在數天之內便完全退去亦屬於比較良好的情況。各地政府亦不會因500年一遇的大雨而作出全新的基建投資。正如我們於香港生活,在家裡亦不會收藏一件在零下50度才有需要穿上的特厚羽絨大衣。渠道及防洪工程所需的資金屬涉天文數字,我們確實不可能為了「機率極低」的極端情況而投入巨額資金。
筆者認為,港府官員所講及的論點合情合理,亦其實算是普通常識,但在細節上,我們亦可以作出一定程度的修正。
去年9月,黃大仙算是其中一個重災區,某商場的地庫被雨水淹沒,積水多日不退。據悉,該區原來的排水系統因城市發展而被削弱了。當然,商場設計亦沒有考慮到積水不斷時之情況。由此可見,我們應否為個別地區作出重新評估?全港大規模的修正當然不現實,但對於個別人煙綢密,但排水系統稍弱的舊區,我們有沒有一些「小修小補」的工程可以做?
另外。對會有大量市民出入的地庫,我們能否對物業管理公司作出一些指引或支援?除了「黑雨」、「紅雨」及「黃雨」的警報外,我們是否需要對於某些城市內的「低洼地區」作出特別的警告?
至少,有關部門在連日暴雨時,會否特地提醒該區市民要小心在意?我們的執法部門或紀律部隊,又會否對城市建築內算是「低洼地區」的地點,投入更多的人力資源或有更多的關注?
畢竟,這所謂「500年一遇大暴雨」的說法,只是參考過去歷史數據。但環球天氣不斷在變,當我們大談「全球暖化」的時候,某些地區亦出現百年難遇的大風雪。我們遇上500年一遇的大雨的同時,某些地區卻出現旱災。更有趣的是,有沙漠地區的降雨量,卻不斷上升。
香港人確實暫時不用為零下50度的情況購買特厚羽絨大衣,但既然我們去年已遇上了「500年一遇」的大雨,我們亦值得懷疑一下,這連日暴雨的情況,會否是環球天氣的一個大趨勢呢?若萬一我們今後幾年又遇上同等份量或更誇張的大雨呢?
即使我們沒有需要重整全港的排洪及渠道系統,但作為一個已「城市化」多時,並至少發展了100年的城市來說,難道因應極端天氣情況,我們連個別地區之渠務工程的一些額外小修小補也完全不用?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