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以來,美聯儲大幅加息。在聯繫匯率下,港息被迫要相應調高。
美國基準利率高達5.25厘,相比起來,香港物業的租金回報只有2厘以下。在這情況下,本港物業投資價值被大幅削弱,業主即使劈價亦鮮有人問津。此外,投資物業都會涉及融資,但現時租金回報不足以支付利息。本港發展商及物業投資者都面臨巨大的經營及資金壓力。
近日,美聯儲的「點陣圖」暗示本年度或會減息1次。但對本港商界來說,這只是杯水車薪,大家只能寄望明年。但無論如何,到底港息要回落多少,本港物業市場才會開始回穩?
● 某物業投資者剛好陷財務困難,該客人曾向筆者訴苦,指確實預料不到美國竟會真的大幅加息,所以才會大失預算。客人自問謹慎,亦一直有為集團做「壓力測試」。兩年前,美息不過是0.25厘,但它們所做的「壓力測試」已假設利息升自3.5厘,奈何人算不如天算,豈料美國利率竟會升至5.25厘?有誰會估計到高息環境會持續至今?
我們不妨以「逆向思維」去推論一下。為何這物業投資者會假設利率升至3.5厘?當利率真的升穿3.5厘,為何它沒有繼續把「壓力測試」向上調?這就解釋了,客人所能支撐的利率就是3.5厘。只要升穿這水平,客人便會立刻陷入財困。
● 於2022年11月,某香港地產權威曾撰文指美國肯定不會再加息。他認為美國的通脹成因是貿易戰、疫情及俄烏戰爭所造成,是「供給側通脹」,根本無法透過加息去解決。因此,他認為美聯儲很快便會調頭減息。
美聯儲一直公開表明會繼續加息,為何他偏偏不肯相信?為什麼他還要在那時候長篇大論的說明利息肯定會立刻向下調?當時,港息 (1個月HIBOR) 不過是1.75厘左右,但美聯儲大幅加息0.75厘,美國基準利率剛巧升穿3.5厘,並提高達3.75厘至 4厘。在聯繫匯率下,港息始終會相隨。
以「逆向思維」去推斷,這正是因為當時美息已升至3.75厘,若美聯儲還繼續加息的話,港息很快會被扯高。這3.75厘的水平,相信正是那權威認為本港地產界所無法承受。因此,他當時只能一廂情願地認為美聯儲很快便會掉頭減息。
● 有一名分析師向筆者說明,相信港息要下調至3.5厘左右,物業買家才會重臨,本港銀行亦要等到利息下降至這水平,才會願意做物業投資者的生意。
為何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指向3.5厘?這其實不難理解,只是一個很籠統的數據,並非什麼「神奇數字」。
一般比較優質的客人之融資成本,大約在HIBOR+1.5%左右 (或以下)。換句話來說,假設HIBOR回落至3.5厘左右,客人的融資成本大約為5厘左右 (3.5%+1.5%)。絕大部份客人購買物業,都會向銀行融資。假設物業價值為1億港元,客人向銀行借60%,即舉債6000萬港元,每年融資成本便是300萬港元。(6000萬港元 x 5%)。
本港物業已開始跌價,絕大部份客人願意打折賣樓,租金回報大約為3厘左右 (由2厘調升至3厘,即一般物投資者願意打7折左右)。假設物業現價為1億港元,每年租金收入便大約為300萬港元左右 (1億港元x 3%)。
簡單來說,只要港息下調至3.5厘,本港平均物業租金回報便剛巧夠付貸款利息,不再是「入不敷支」的局面。只要投資本港物業不用再「燒錢」,市場便會回穩。
另外,根據美聯儲的「點陣圖」所暗示,美息於明年將有機會削減至4厘,港息便有可能下調至3.5厘。現時,很多業主都不願大幅劈價賣樓,並打算「死守」1年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物業投資者及發展商拋售手上物業時,只肯劈價3成左右,絕不肯再打折。因為劈價4至5成,大約便只足夠償還銀行貸款。如劈價6成,還有機會要補足差價才能把物業賣出。
它們一直不肯「認輸」,如今亦已經沒有「退路」,只能勉強維持手上的備用現金;一廂情願地等待明年港息下調至3.5厘。
當然,以上的推論只是「計死數」。它們還沒有想清楚,本港的工商物業,當中包括甲級寫字樓、商場及街舖等等的租金,其實還有可能繼續向下調,空置率亦可能會進一步向上升。此外,即使物業租金回報率達3厘亦絕對不吸引。投資及管理物業還有很多雜費,再加上一直高企的空置率,真正的租金回報率可能只有1至2厘。
因此,即使美息如「點陣圖」所暗示,於明年下調至4厘,本港物業市場仍難免要繼續「尋底」。還有,「點陣圖」暗示本年度減息的次數亦已由3次大幅削減至1次;我們還憑什麼可以肯定明年美息一定會向下調?
重點是,萬一美息下調速度不似預期,甚至乎不減反升的話,大家還有什麼打算?本港發展商及物業投資者有沒有做好真正的「壓力測試」?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