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孔子言行之影響(15) 文:香港牛

請看官看以下一段左傳。

甲戌,同盟于平丘,齊服也。(齊國同意歸服晉國)

令諸侯日中造(到)於除。

癸酉,退朝,子產(鄭國大臣)命外僕速張(或是帳字,建起帳篷),子大叔(游吉,另一大臣)止之,使待明日。及夕,子產聞其未張也,使速往,乃無所張耳。

及盟,子產爭承(貢奉的承擔問題)曰:「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王朝周圍500裡地帶區分稱「五服」,亦徵收不同貢賦,分為「侯,甸,男,采,衛」)

鄭,伯男也(侯爵分公,侯,伯,子,男。而鄭是男爵),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怕負擔不起)。

敢以為請(在此膽敢作出請求)。諸侯靖兵(消除戦爭),好以為事(喜歡作出貢獻),行理之命(執行義理之命令),無月不至(每個月都有做)。

貢之無『藝』(貢奉沒有禮規制度),小國有闕(缺),所以得罪也。………….仲尼謂:「子產…..合諸侯,『藝』貢事,禮也。」

我相信看官們也會認同「貢之無藝」的「藝」,不會是技能吧。但也許會奇怪「禮」到底是什麼,為何樣樣事都涉及。

禮,究竟是什麼?我在多番推敲後,認為「禮」是規矩,是一個大集團。細如說話動作,中如服飾衣冠,大如法規制度皆是禮。

因為日常行為細節之禮過於繁鎖拘束,日漸受人嫌棄,又經歷代戰火洗擦,文化多次斷層,禮之大含義失亡,尤其經被西洋砲火入侵,屢次戰敗,傳統文化知識更被踐踏輕視,煩悶之禮節更被視為虛偽文化,禮之含義,功能作用及範圍更加模糊不清。孔儒禮教迂腐誤國之說一度橫行,文化革命雖不敵管治真理,然而禮之意,已遺忘;禮之用,也混淆。

近代人每每絝談西洋管理學,誠然,近代管理學說注重細節,但是不外乎上令下行之一心原則,一心就是共求效率,效益與效果而已。符合上令下行,便有不同之行為規定,科學機械化後,進而成為各式各樣之生產線。要肯定效果,便有監察制度,近年進化為電子監控。這些規定與制度,就是儒家所言之禮,法家所言之法。其大義就是制度化,其小處就是言談舉止的一致性,近人所謂的標準化。

只不過,禮(規矩)的範圍甚大,人在其中而不覺。因為法是明文規定附刑罸,而禮往往在於行為對錯之認同,可以是無形的,其賞罸亦隨人意,此是其靈活性,也是其汙化處。

總言之,禮是行為規範,有了規範,就有了秩序,有了長幼,男女,貴賤(其實是指上級與下屬),主次之別。其目的是令社會和順不爭,做事有所依據。所謂「不學禮,無以立(依據)」就是這原因。
子夏說:「禮之用,和為貴」 意思就是禮規的作用,使社會和順為重要目的。

文:香港牛

一個自幼不信神靈,大半生為口奔馳的香港人,眼見青年人思維被毒害,故立願發揚好文化。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