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孔子言行之影響(17) 文:香港牛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現在偉大的行徑(即不自私行為)既已沒落,人人為了自家,各只自親愛其親人,各只自養其子女,財物與勞動付出都只為了自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智。

官員以承繼擁有權作為規矩。以城郭溝池作為固有範圍,規矩責任作為準則,以申正君上與臣下的尊卑関系,以確實父子主從関系,以使兄弟和睦共處,以使夫婦和順,以至設立制度,用以設立田裡所屬,以辨識賢人勇士智者。

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使各樣功效利益為己所得,故此計謀之運用從而出現,而戰爭由此產生。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旦,是其中之精選人物,此六位受尊崇的人,沒有不是謹慎運用規矩的人。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以規矩顯示其責任,以規矩考核其誠信,以規矩顯示過失,刑是型,即模範。是仁者的模範,講求謙讓,顯示民眾是有常規的。

如有不由此者,在執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如果有不守規矩者,在執法的人會把他消滅,民眾以不守規矩為禍害,這便是小眾康寧的社會。

言偃複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

子遊再問:「這樣的話規矩很緊要了嗎?」

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禮規這東西,是以前的領袖按人的天性,用以治理人的情況。所以失去規矩的人會死,掌握規矩的人可以生存。

「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觀察鼠群都有體制,人反而沒有規矩;人沒有規矩,怎會不快死。

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于鬼神,達於喪,祭,射,禦,冠,昏,朝,聘。

所以禮規,必按天性,依形勢而制定,陳示在祖宗之前,表達於喪事,獻祭,射(出戰),禦(出行),冠(成人),婚(聯姻),朝(拜見),聘(録用)等事情上。
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故此英明領袖借此等事情教示規矩,所以天下各國各家都可以得以統一行為標準。

我只可以說規矩之用早在有群體生活原始時代便存在,只是一直沒有一致性及制定名稱。直至周公旦推行規矩標準化,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制禮作樂」,而這個「樂」未必是音樂,而是教育組織。禮記提及之樂正,更似是教育官員。

文:香港牛

一個自幼不信神靈,大半生為口奔馳的香港人,眼見青年人思維被毒害,故立願發揚好文化。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