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孔子言行之影響(5) 文:香港牛

《論語》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論語》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這三段說話徹底反映孔子的行為宗旨,也造就了部份崇高中國人的是非觀與價值觀,其所結合的文化是孔子言行對中國文化最顯著的影響之一,是錚錚傲骨者的信念,卻也往往是失敗者認為『成在不義,敗在清高』的酸藉口。

而我對以上第一段的解讀是,孔子說:「可以得到更富裕的話,雖然是禦馬車伕,我亦會做。如不能得到更富裕,就做我自己喜歡做的工作」朱熹、張居正、楊伯峻等都以『執鞭之士』指賤役類工作。但南懷瑾先生認為即使在後跑,拍馬屁也幹。而對「求」 字,則認為是『想辦法』。

而第二段『浮雲』是一個較難確定的含義。大多沒作特別之解讀,南懷瑾先生則以『浮雲』具『聚散變化』。而我則視為『遠距離,不接觸』之意。大意是「即使是吃粗糧,飲清水,沒有寢具要彎起胳膊當枕睡,快樂也可在其中。做不義之事而得到富貴,對我來說是如遙遠的浮雲,可看而不能接觸的。」

第三段在傳統的記錄尚有幾句,不過,我個人懐疑應該是兩段內容主題不同的說話。此節是談『富貴與道』,另一節講『仁』。此節之問題也是「道」的定義,一切由各位捉摸判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也是矛盾的疑惑。另一疑問是第二個『得』字,此應該是『去』字。

此節是孔子說:「富與貴,是人所希望得到的,不是以正確的方法得到,不處身其中。貧與賤,是人所厭惡的,不是以正確的方法脫離,不脫離貧賤。」(關於仁的一節,別文再說)

《呂氏春秋》中,季孫氏劫公家。孔子欲諭術則見外,於是受養而便說,魯國以訾。孔子曰:「龍食乎清而遊乎清,螭食乎清而遊乎濁,魚食乎濁而遊乎濁。今丘上不及龍,下不若魚,丘其螭邪?」

這一段說話的真偽,是有所存疑的。若是真的,便與上列三段論語有點相悖。有人以「術」是道術,未知是何物,而我則以『禮治作孔子在此之術』解。此文之意是:季孫氏把持魯君政權。孔子欲以教按禮規做事而不得重用,但仍受聘以方便進行遊說,魯國人非議他。(此行為與上列之言行及與左丘明同恥之言相違背)

孔子說: 「龍食清潔的東西且在清水中遊動。螭食清潔的東西而在濁水中遊動。魚吃污濁的食物且在濁水遊動。我現在比上不及龍,比下並非魚,我是螭嗎?」記在呂氏春秋的孔子言行,除了「夔一足」一文外,其餘多似偽作之文,不足取信。此節因與前列三段論語內容有相悖關連,故特列出。

文:香港牛

一個自幼不信神靈,大半生為口奔馳的香港人,眼見青年人思維被毒害,故立願發揚好文化。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