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我到過上海和蘇州,有意做一些小考察,其中一項就是統計碰到外國人的數目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
四日下來,碰到的外國人模樣的不比香港中環少,但和香港一樣,都是散散落落的一兩個,反而是沒有了2020前一大團的外國遊客。
我手上有2023年和24年前三季數據,2023年中國接待外國遊客3,550萬人次,而2019年是近9,800萬人次,少6,000萬人次——這絕對跟貿易戰開打後,西方媒體的不斷抹黑脫不開關係。2024年受144小時簽證和社交媒體China Travel熱影響,前三季度中國入境游客約0.95億人次,恢復至2019年的九成以上(據《中國入境旅游發展趨勢與展望》報告)。報告預測未來入境旅游發展預期樂觀,2024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次有望恢復到2019年的九成以上。
2024年我跑了內地20多個城市,發現入境游客呈現出新特點:旅行方式散客化、目的地小眾化、體驗內容生活化。
我去年寫過社交媒體China Travel熱,指在來華免簽、支付等入境便利化政策的推動下,加之社交媒體上有關來華旅游的信息更加豐富,老外會發現中國遠不是他們媒體告訴他們的樣子,不是清朝辮子馬車、不是八十年代自行車中山裝,而是基建、衛生、文明遠超過他們所在國和心中認爲最發達地區的地上神國,本來預期就低,實際體驗又遠超自己想象,這個震撼是非常大的,他們除了會懷疑自己國家的媒體之外,思想有些深度的,就會開始思考中國的制度,是不是沒有自己受到的教育裏講述的那麼壞?懷疑自己國家的體制是不是有問題,甚至有人開始覺得中國人有人種有優勢。
此外,中國一直是貨物貿易順差、服務貿易逆差,外國人來中國內旅行,是把服務貿易消費增量,如果這個形成趨勢性的熱潮,對中國的經濟是有好處的。
這次到上海,我有新觀察,發現韓國人是多了好多好多,基本上每個景點、每次排隊都會聽到韓語。
由此我觀看了韓國人拍的遊上海Vlog,發現上海對韓國的的吸引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歷史,對於韓國人來說,韓國的起源來自於哪裏?並不是首爾,而是上海。
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出鏡率是最高的。對現代韓國而言,他們起源在上海。歷任韓國領導人訪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都是必到的。韓國國內甚至是成立韓國獨立運動遺址宣傳團,主動向韓國民衆宣傳這段歷史。
第二個是超值。
我在許多高級消費場所也見到大量的韓國人,之前韓國人主打中國的低廉消費,但是現在韓國人瞄準了中國高級消費場所,這是另一種消費升級。
現在YouTube推給我的韓國Vlog視頻,全都是注重上海高端場所消費。像W上海、寶格麗、上海瑞吉等高級酒店。如以寶格麗酒店為例,東京寶格麗是1,200美元一晚,而上海寶格麗只有700美元。如果你是韓國人,你會選擇去哪?況且上海寶格麗環境和服務質量要比日本的好。
相比去歐美千里迢迢,需要坐飛機十幾個小時,而上海近在咫尺,韓國飛去不過兩個小時左右,比歐美旅遊條件都要好,吃的也不差,幹嘛要跑那麼老遠呢?即便是面對日本,上海高端酒店都有相當大優勢。
這些視頻中,不少博主感嘆中國人原來每天都可以吃這麼多好吃的。來到中國逛街,看到中國有這麼多東西,那乾脆買來看看。韓國人消費能力遠遠超過歐美遊客,在亞洲遊客當中也屬於前列水平,敢於花錢捨得住好的,這是韓國遊客特點。
2025年韓國肯定會繼續中國旅遊熱的情況,會從上海轉戰到其他地域,我估計東北地區會成爲下一個韓國人旅遊扎堆的地方,因為上面提到的歷史和超值比,東北比上海更佳。
在去年年底一部有關韓國民族英雄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的電影在哈爾濱上映,此前韓國留學生已經打卡安重根相關遺址和安重根紀念館。在這些Vlog中韓國留學生驚訝安重根烈士遇難地保存完好,中國人比韓國人還懂得如何尊重韓國烈士。安重根在韓國歷史中佔據很大篇幅,至今爲止都視爲民族英雄的存在。
我對中國的旅遊非常有信心,短期目標是超越法國的1億人次,長期目標自然是文化、歷史、景點數量、基建、衛生、文明、交通便利程度都比法國強不少的情況下,至少達到法國的三倍,即近每年三億人次。
今年元旦,中國人均每日消費855元,去年國慶人均每日消費916元,而外國遊客人均每日消費是3,459元,是4倍左右。
所以如果吸引外國遊客恢復到9,000萬人次,那就相當於增多了約3多億中國遊客,達到法國的1億人次,就相當於增多了4億人次中國遊客,這是2024年中國國慶出遊人次的三分到二之一,這個增量是很不錯的,對拉動消費而言也是非常不是可有可無。
同樣的道理,國際影響力、輿論陣地還能再進一步的話,美國企業在國內國際上的市場份額和超額利潤率,也會送一部分給中國,送多少取決於中國能贏多少,中國的家電和汽車就不能堂而皇之、順理成章攻佔世界市場。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