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經濟低迷下會缺人? 文:寒 柏

近日,港府宣布推行輸入外勞的計劃,在討論這課題之前,或許我們可以先理順一下現在的情況。為何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還會出現勞工短缺的問題呢?總的來說,有以下6點:

全城人才荒,孫玉菡有責任解決問題。(資料圖片)
全城人才荒,孫玉菡有責任解決問題。(資料圖片)

1. 環球「超低息」的情況持續了10多年,各國都出現相當程度的資產泡沫,貧富懸殊問題亦越嚴重,階級向上流的動力大減。貧者就是如何努力亦很難達至小康,富者或小康之家,大都累積相當資產,富人及其二代不願工作。在環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雖然大企業開始裁員,但各地皆有很多基層工種卻長期不夠人。

2. 在「超低息」及「量化寬鬆」的大潮流下,還影響實體經濟及生產部門的健康發展。舉例說,美國有意扶植越南以取代中國生產,但當地連基建也不完備,單是供電已成問題,卻「未富先驕」起來,在生產能力尚未真正穩步增加的時候,當地房地產及人工急漲,其低成本優勢已成為了笑話。過去20年的資產泡沫狂潮下,所有人都把專注力放在「炒樓」、「炒地」及「炒股」,最終有多少人想坐下來做實業呢?似乎腳踏實地的企業家及員工「買少見少」。

3. 過去幾十年的環球供應鏈整合,以歐美為首的西方國家把生產部門不斷外移。發達國家及地區皆嫌棄生產板塊,認為是低增值環節。在生產外移的情況下,基層連向上爬的工作機會也沒有了。

4. 疫情後,除了有不少長者離世之外,亦迫使某些行業的員工轉行。舉例說,本港機師薪金較高,即使在疫情期間失掉工作,似乎仍有誘因重操固業,但按規定他們先需要重新接受訓練一段時間。另一方面,某些空姐或機艙服務員已轉行當護士。在香港,一般當護士的薪酬及前景都比當空姐好。要護士反過來當空姐便有些困難了。

5. 過去3年以來,大家都憧憬「復常」後,經濟水平可以回復到高峰。因此,這3年以來不少商家都一直在苦苦支撐。某些行業其實早已走下坡,但疫情卻成為上佳的藉口。大家都希望可以喝到「復常」後的「頭啖湯」。香港商界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絕大部份人都有一個信念,就是只要有能力撐下去(holding power),捱過經濟寒冬後便可以再創高峰。舉例說,本港工商物業早已緩緩地下跌了好幾年,但物業投資者至今仍撐下去,即使這一年要付高息亦不懼;銀行對於這些有抵押貸款亦盡可能支持下去。換句話來說,大家都有holding power,亦傾向相信「明天會更好」,因此商家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暫時還沒有「止蝕」,尚沒有大規模裁員。

6. 疫情後,香港爆發移民潮亦是事實。無論是少年,還是中產家庭,倒有不少人移居到英國。此外,某些早有外國護照的港人亦選擇在這時期離開香港。不少人回加拿大及澳洲,亦有少數人回美國。還有,筆者身邊亦有一些朋友有感於在港工作壓力太大而選擇提早退休,並到大灣區二線城市過退休生活。

基於上述6點,本港勞動人口由2018年的368萬人,下跌至2022年的346萬。據港府人力資源推算,預計本地勞動人口供應於未來幾年間,平均每年下降0.6%。港府預計在2027年,勞動人口短缺將達至17萬人,其中,當中12萬人屬基層勞工。

當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經濟不景氣期間「缺人」是比較反常的情況。以常理計,如果利息持續高企,環球經濟繼續走下坡的話,最終本港失業率亦無可避免會上升。就算有上述6大理由,亦不可能保證失業率可以維持在低水平。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