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美國經略全球,所策動的貿易戰,不只針對中國,但花在對付中國的精神算很多。在美國「繼續領導世界一百年」和「重返亞洲」的戰略方針之下,中國成為了被重點打擊之對象。
在美國主流輿論及經濟學家的意見下,中國人均收入仍算低,貧富懸殊問題嚴重,環境高度污染,經濟發展不平衡,基建過多,消費不足,製造業只懂抄襲,科技落後美國至少二十年,計劃經濟之下資源錯配,房地產出現泡沫。過去三十年,很多人還日夜不停唱著「中國崩潰論」。既然中國這麼糟,美國為何反過來這樣針對中國,還要在全方位挑釁中國呢?既然「中國製造2025」不過是抄襲,我們怎樣也落後至少二十年,那美國又為何要急急叫停?
華盛頓智庫的「經濟主導」概念 (Economic Dominance)
2011年底,華盛頓智庫「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出版了資深研究員Arvind Subramanian 的一本書Eclips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Dominance,曾一度引起歐美學術界的關注,也曾牽起了一場關於中國經濟的大辯論。
Arvind在研究過百年以來的歷史,找出不同國家成為主導強國的必然條件。他以數據及統計分析,把獨立主要的因素歸納,計算出相關的權重,並把「關係系數」高的其他因素剔除,確保量化的簡單。例如,軍事力量與經濟力量的「關係系數」極高,所以軍事力量也不在推算之列。最終,該分析模型就只剩下三個主要的因素,就是GDP,貿易總量和外部金融實力等三個因素,印證了「經濟主導」之觀點。Arvind以此推算,得出了一個結論,大約就是中國已有條件成為主導世界經濟的第一強國。
三個因素之中,外部金融實力佔比只是0.05。根據儲備貨幣研究中使用的衡權,是GDP佔0.35,貿易佔0.6。而根據IMF的權重來校準,則GDP佔0.6,貿易佔0.35。無論以那一個權重為準,把三組數字加起來,就可以計算出一個國家的「主導指數」。
以此模型作歷史分析,美國於1870年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美元在20世紀30年代,才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可是,正正是在這幾十年間,英國的出口依然大於美國。直到上世紀20年代,美國的貿易量才開始超越英國,貨幣則滯後10年左右,於30年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自此,美國才正式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以這個「主導指數」來推論,大致亦可計算出英國、德國和美國的崛起時序。總括而言,一個國家的「主導性」,主要還是來自其GDP、貿易總量和外部金融實力。
中國在GDP和貿易上的實力
以這個分析角度來看,一個國家能否領導世界,並不一定在於它用什麼政治或經濟模式發展,資本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罷,只要能發展的就好。另外,也不在乎其GDP的成份如何分佈、世界潮流好惡或軍事力量等等。所有因素未必不重要,但根本的因素,還是上述三項。
以此推論,於2017年,中國的GDP為12.24萬億美元。美國為19.39億美元,中國已佔美國約63%左右。若以購買力衡權來說,中國的經濟總量,甚至乎已超過美國。另一說,則是在2020年左右超越。另外,去年中國的貿易總量,達4.105萬億美元,已成為世界第一。美國屈居第二。或許以第三個因素來說,即外部金融實力,美國仍肯定佔優,但其權重只佔0.05。就算時移世易,例如,權重增至0.2呢?美國與中國的地位,恐怕依然很快就要易轉。
面對美國的挑釁,中國並無退路
或許經濟模型過份簡單,但卻很有啟發性。在現實社會裡,GDP總量大的國家,肯定會有人才,一定重視教育和科研,富國亦不可能不強兵。我們並非說其他因素不重要。任何一項做得不好,也可以招致失敗。可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方向來看,中國已具備爭霸的條件。就算中國無心主導世界,美國亦不可能把「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拱手相讓。
以美國近百年來的經略來看,只要任何一個國家的GDP及貿易總量達到一定的份額,美國都會銳意打擊。日本受「廣場協議」之害,蘇聯則被解體,美國都是最大得益者。正因如此,美國才會擺明車馬的在貿易戰、一帶一路、台灣及南海問題上,多加為難中國;其用心,自然是要把中國拖進去「中等收入陷阱」裡,至少與南美無異。在這情況下,中國對美國各方面的挑釁,根本並無退路,只能強硬迎戰。
文: 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人,醉心武俠小說創作,學研社成員;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和《天人》等小說。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