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有意「解散教育部」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競選期間多次批評聯邦教育部,指責局方被激進分子把持。他認為聯邦教育部限制各州教育自主,妨礙教育創新,故此提出解散聯邦教育部。即使特朗普正式提出議案,還待國會審批,美國聯邦教育部會被解散言之尚早。此事卻引發筆者反思教育部門的責任,乃至現代教育行政體制的發展方式。
教育乃國之大事 不可放任自流
特朗普提認為聯邦政府過度干預地方學校教育,影響學校效率,是其中一項令他認為要解散聯邦教育部的重要原因,帶有濃濃支持教育去中心化的色彩。姑莫論特朗普所言出於政治動機抑或其教育行政理念,都值得我們反思教育應該「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
教育是決定國家未來走向的根本之一,涉及莘莘學子前程和人民福祉,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科技及文化發展佈局。就如同維護糧食安全,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命權利,國家也會設相應部門制定政策,統整不同地方部門和機構,使大局不至於「隨意」發展。教育對國家和人民影響至深,沒有相應部門總覽大局,任由地方自行發展,說得動聽是給予空間發揮,實質是「放任自流」,一盤散沙。
「去中心化」是當代科技發展飛速而導致的社會特徵之一,虛擬貨幣正正鼓動了金融「去中心化」的呼聲。「民間效率」與「統一規劃」其實不是兩種選擇,可以相輔相成,社會討論時卻總要把上述兩者推到對立面。對國家發展乃至人民越重要的範疇,越不可以輕率以「要管」和「不要管」來衡量政策乃至政府部門的裁設。
平衡「管」什麼和「不管」什麼,通俗而言,往往以「宜抓大放小」為指標。「大」的是「大方向」,「總投入」;「小」的是「小目標」,前線執行的方法與安排。沒有統一部門把各地「扭成一股繩」,導致資源不均的問題更嚴重。「各自為戰」的地方教育部不為統一教育目標奮進,最終令整個國家的人才儲備按地方「意志」傾斜,與國家整體發展脫軌。
解散教育部:弱勢無所依
沒有聯邦教育部,也意味美國難以制定及推行「教育國策」,兒童和學生在不同州份就如同在不同「國家」,一切還看那個州政府的資源與官員「智慧」。那些資源緊缺、人財兩空的州份在「去中心化」的時候肯定被犧牲,「自生自滅」。
聯邦教育部肩負調配資源,扶持弱勢群體的角色,其消失終將導致殘疾學生和低收入家庭學生的需要被「效率」忽略。弱勢的地方政府根本沒有足夠資訊、資源和人才解決其內部問題,最後受害的還是形單影隻的勞苦階層。
「如何管」才是關鍵
解散聯邦教育部,是投了教育「去中心化」一票。高度「去中心化」不適合教育發展,「如何管」才值得各界探索。香港的「校本管理」模式賦予學校較大自主權,令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特色和學生需求,制定符合實際的教育策略和課程。這模式展示了「如何管」——不是簡單的「管」或「不管」,而是探索一種既符合學生和家長利益,又能確保教育質量和公平的管理方式。
香港的校本管理不是放任自流,給予學校自主權的同時,仍由教育局設置相應的監管框架和質量保障機制,一方面激發學校的創新精神和教育活力,同時維護教育公平和高標準。容許多元發展,又避免「無政府狀態」,確保莘莘學子不會因為「去中心化」而成為犧牲品。
香港教育產業化持續,「中心」當然是國家、特區政府乃至教育局。如何平衡整個「棋盤」的發展與「市場」(例如私立學校、升學機構和其他衍生私營公司)力量,一樣是「如何管」的問題。還望特區政府早日探討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相關「市場」監管機制和政策,發揮市場力量,為特區的教育發展和全球佈局出力。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