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特首政策組的詳細方案,部分媒體特別是境外媒體,則把焦點放在政策組會否招攬反對派中人之上,如:美國國際媒體署掌管的自由亞洲廣播電台,便強調特首政策組的前身是中央政策組 (中策組),又指過去的中策組成員,都是來自所謂的不同政治光譜,如在港英時期,便曾招攬愛國陣營的陳婉嫻和程介南為非全職顧問,曾任民主黨智囊的劉細良,以及後來轉為主張「港獨」的練乙錚,則在回歸後擔任顧問。
該媒體又借所謂時事評論員之口,估計新設的特首政策組,成員將變得「清一色」,傾向將與中央保持一致,不會像過去中策組一樣,容納社會多元化的聲音,因而不能「反映香港民意」,又指政策組立場若只是單純與中央保持一致,只是強調一國原則,沒有尊重兩制差異,便不能向特首提出中肯的意見,對香港維持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不利云云。
任何一個不懷政治偏見的人,都會發現這篇所謂報道,不但存在不少錯誤的政治假設和成見,而且有違政治常識。古語有云:「道不同不相為謀」,即使是兩個三觀不同的普通人,閒聊都會話不投機,更不要說一同共事。正因如此,即使是奉行政黨政治的國家和地區,其行政機關的幕僚和智囊,通常都是同屬一個政黨,或至少在立場上相當接近,共同組成聯合政府。
反之,立場上跟政府迴異的一方,則會淪為在野反對黨。換言之,在野反對派之所以是在野反對派,是以他們跟執政一方難以合作為前提,任何願為執政一方擔任智囊或幕僚的人或組織,在政治光譜上,便不可能視作在野反對派。香港由於法例規定特首不能有政黨背景,政體上不奉行政黨政治,但特首任命立場跟自己一致或相近的成員,才符合基本的政治常識和倫理。
當然,從法理上而言,只要真誠地擁護基本法和特區憲制秩序,不論立場如何,亦有出任政府智囊的機會。特首早前在回應時,亦沒抗拒反對派加入政策組,而是強調要視乎對方能作出什麼貢獻。可是香港經歷過修例風波之後,政治環境已跟過去大不相同,反對派的主張已被徹底偏激化。為免被扣上「投共」的帽子,反對派連前年的立法會選舉都不敢參加。如此說來,現在究竟是現屆政府不願吸納主流反對派,還是主流反對派因為害怕得罪支持者,所以不敢貿然出任公職呢?
更重要的是,特首政策組沒招攬主流反對派,便覺得對方不能反映香港民意,這說法亦建基於幾個錯誤假設。誠然,反對派若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政府自然有聆聽乃至採納的必要,但我們即使引用完善選制前的歷次投票數字,結果均顯示反對派跟愛國陣營支持率相近,有些人硬要將反對派的一派之見,說成是代表民意,不過是反對派為自己的臉上貼金。
另一方面,向特首或政府出謀劃策,跟反映民意本來便是兩個概念,特首政策組作為智囊組織,能否準確地讓特首和政府掌握民意,或者聆聽到不同派系的政見,除了可透過各式媒體和網絡,觀察各路人馬所發表的政治評論之外,亦可就特定的話題和政策,進行不預設立場的民意調查。換言之,政策組成員是否來自不同派系,根本不影響民情的掌握,能否專業地進行民調,不會因個人政見而隱瞞或篡改民調結果,才是政策組能否讓特首和政府掌握民情的關鍵。
最後但是不得不說,外媒拿兩制差異說事,以此建議政策組立場上不要跟中央保持一致,不過是透過污衊中央,以此離間中央與特區的關係。事實上,作為一國兩制的創立者,中央比誰都維護兩制的特點,並珍視兩制為香港帶來的優勢,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來來港時更表示,一國兩制將長期堅持。然而,兩制的特色和差異,必須以維護一國為前提,更不是抗拒中央依法行使對港全面管治權的理由。
是故,作為特首的智囊組織,特首政策組理應跟特區整個管治班子一樣,在立場上跟中央保持一致。我們必須知道,一國與兩制之間,本來便不是對立關係,中央作為國家最高的領導單位,所做一切的出發點,由始至終都必然是為香港好。大家只有保持頭腦清醒,勿受境外勢力挑撥,堅定地維護中央與特區之間的互信,一國兩制才能行穩致遠。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