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幽靈,一個名叫山頭主義的幽靈,又再在香港的上空蕩漾着。
這個山頭主義的幽靈,自香港回歸以來,便一直不同的形態和名稱出現,一時叫作「本土優先」,一時叫作「中港區隔」,一時叫作「反大陸化」。
不過無論名稱怎樣變,其本質其實都沒有變,便是:假維持香港特色之名,行抗拒回歸之實,因而抗拒一切內地與香港融合。
當然,對於本地的既得利益者來說,訴求可能來得更實際。他們可能未必拒絕融合,但是只接受對己有利的部分,當融合過程中動到他們的奶酪,對方的反應可能比反對派更激烈。
畢竟,愛國對於這些人來說,更可能是一個有助於他們發財的口號。發不了財的話,他們便可能會反水,甚至掉轉槍頭,成為阻礙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力量。
在此情況之下,當香港近期的消費市道不景氣,吉舖數字飆升之時,這些人看到港人北上消費的數字,便想方設法加以阻撓,從而逼使人們繼續留港消費。
風向被帶起來之後,早已淪為財閥鷹犬的某些建制中人,便會再次跳出來發功,建議政府向本地居民開徵海陸空離境稅。
對方還會假惺惺的說:離境稅不只針對港人北上,到國外旅遊也會徵稅,雖然瞎子都看得到,港人北上的數字,是跟出國旅遊的幾倍。
一國之內跨市通行要收「離境稅」,這樣極其政治不正確的建議,建議者若在外國,早已要鞠躬下台,但是號稱選制已經完善的香港,提議者仍可居廟堂之上,地位穩如泰山,着實十分神奇。
究其因由,便是有些人打着自己的小算盤,於是利用《基本法》規定下的「一國兩制」鑽空子,把山頭利益凌駕於國家的整體利益。
事實上,這些人理應知道,北上消費不是所謂「通關」之後才有,2018年北上人數比去年還多。比起港人北上,內地遊客南下人數,比黑暴爆發前的2018年少了兩千多萬,才是影響香港消費市道的關鍵因素。
至於成因,受西方媒體影響的人,會歸咎於內地樓市偏軟,或者人民幣近期轉弱。他們從不會看內地奢侈品市場在去年同比增長12%,亦不會看內地遊客訪港人數變小同時,去年全年國內出遊人次48.91億,同比增長93.3%,恢復到疫前的八成以上。
總之千錯萬錯,這些人都愛把責任往外推,永遠不會記得過去這些年來,反對派一次次搞的反自由行、2019年的黑暴、現在仍有人因說普通話而遭白眼、以及的士兜路、黑店劏客的醜聞,對於香港旅遊聲譽的損害。
正如他們只會怪人不留港消費,卻不會檢討港人之所以北上,不是純粹因為內地消費較平,還有內地消費業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上,都已拍得住甚至是超越香港,亦不會說香港食肆的食物質素、店員的服務態度、去茶餐食飯也要限時,是如何地讓本地居民覺得,假日還留港消費,是貼錢買難受。
至於吉舖數字飆升,為免得罪本地的地主階級,這些人自然也不敢提香港在回歸之後,取消了租務管制,他們亦不敢提部分業主,是如何賺到盡,一見對方生意有點起色,便立即加租,把對方的生意利潤榨乾榨淨,導致人家生意遇冷之時,再沒足以挨下去的現金流。
正因如此,港人北上消費,才會成了本地消費市道不景氣的代罪羊,亦成了這幫人提出山頭主義主張的由頭,藉此令他們可在倒逼人們留港消費之後,繼續做其賺到盡的食利階級。
可是如此一來,便衍生兩個問題:任由這幫既得利益者食老本,繼續不思進取下去,對於香港的長遠發展,究竟有何好處?
政治層面方面:假如現在某些人覺得沒了反對派制肘,便可堂而皇之大搞山頭主義,甚至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便可充當窒礙大灣區融合的攔路虎,這難道是中央決定完善選制的原意乎?
似乎,香港是否應把這股山頭主義妖風壓下去,還真的是值得有關方面深思。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