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香港和內地通關,如何進一步推進兩地方方面面的融合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其實過去三年疫情帶給香港的一個教訓,就是我們應該改變藥物註冊制度,為內地藥物建立獨立的藥物審查及註冊機制,讓香港有更廣闊的藥物來源。這樣做最少有如下三層意義。
第一、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超過25年,是時候進一步對接兩地各方面的標準。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藥物註冊還是以英美等西方國家為標準。在目前機制下,新藥須先在美國、英國等32個國家或地區內,取得兩個或以上的藥劑製品證明書,才可在香港申請註冊。這極大地局限了內地藥物來港註冊的空間。
第二、 內地藥物生產和研發能力強大,香港不加快承認內地藥物是自我局限,對港人藥物選擇不利。內地不僅是全球很多原料藥的最大生產地,新藥研發實力也今非昔比。根據麥肯錫2020年發布的最新數據,內地新藥研發佔全球的13.9%,位列第二梯隊。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香港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得到內地的支援,內地疫苗是港人最早能接種的疫苗,內地生產的中藥也在疫情高峰期為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立下汗馬功勞,得到前線醫護人員的認同。隨着香港日益重視中醫藥的研發和使用,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藥物互認有戰略性意義。
第三、通關後,粵港澳一日生活圈再次回到人們的生活規劃中,北上求學、工作、退休的港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隨着香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內地來港的人才也會越來越多。香港已經可以在內地買醫保,享受醫療福利,但現時兩地的藥物差距太大,令人們跨境生活容易面對買不到藥而被迫轉藥的困難。進一步而言,內地已推出「藥械通」等政策,便利香港的藥物進入內地市場。香港也應該相向而行,擴大內地藥物在港使用的範圍。
改變香港的藥物註冊制度,不是說不理藥物的成效和質量,不是「無王管」,而是要改變過去那種仰賴美國或歐盟認證的做法。因此有人建議第一步是減少關卡,容許且已在美國FDA、歐盟EMA或中國NMPA註冊的藥物,可在港一個月內臨時使用,讓病人更快使用新藥物。也有建議認為長遠而言香港需在港生產國內創新藥物,自行審查藥物臨床數據,減少對外國依賴。這些建議都值得政府積極面對、研究落實。
從更深層的角度而言,改變制度容許更多內地藥物來港註冊,有利於港人更好接觸和認識內地的最新發展,潛移默化地改變過去那種崇洋媚外的心理,促進人心回歸。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