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甫踏入2025年,接連發生嚴重建造業工程意外,釀成10多名工人傷亡,過往每逢出現涉及工傷事故,政府官員多是公式化回應意外一宗也嫌多,要汲取血淋淋教訓,防患未然,可是防來防去始終防不出所以然。立法會昨日通過「加強規管建造工程安全」議員議案,要求當局改革規管制度,加強巡查,清晰列明工地安全人人有責。
本屆政府管治班子強調坐言起行,快速應變,官員遇事不能虛應故事,講咗當做咗,本月初啓德新急症醫院塌棚架之後,勞福局局長孫玉菡宣布舉行業內動員大會,排查隱患,這類搞得風風火火的大龍鳳當然有用,能夠即時提高業界警惕,然而,每次發生不同類型工傷事故,例如吊機車墮坡、高空墮物、升降機維修、密閉空間等,以去年20多宗奪命意外,當局是否都要召開動員大會督促業界強化安全意識?局長大人,好攰啊。
若說當局一直沒有重視建造業工程意外高踞不下的問題,並不公允,過去多年,都有持續在業內加強法定安全措施,例如早年引入地盤安全主任、規範化多個建造工程項目操作及安全守則,以至2023年在立法會通過被稱史上最強的《職業安全和職業健康法例雜項修訂條例》,大幅提高違反職安健罰則,最高罰款1,000萬港元,最高監禁2年,目的是希望提升阻嚇力,使有關持責者更加重視預防工作,保障僱員職安健。
嚴刑峻法實施兩年了,業內情況卻依然故我,統計數字顯示,10年前建造業意外死亡人數共20人,2023年4月新職安條例實施之後,建造業工程死亡意外仍維持20人,2024年情況更增至25人,顯示在嚴刑峻法之下,建造業工作環境沒有變得更加安全,也應驗了業界當時所言,法例阻嚇性很快會消失。
必須指出的是,根據建造業總工會統計數字,去年經濟不景加上業內使用內地預製組件,建造業工程量減少約6成,既然業內開工不足,去年建造業工程意外死亡人數應該同步下跌,現實卻呈現不降反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倘若去年業內開足工,死亡數目豈不是倍增?
面對這組數字,勞福局局長孫玉菡在議案辯論期間回應竟然「認輸」,𠄘認留意到法例通過後,罰則雖大大提升,但對於建造業工業意外所導致死亡個案沒有明顯的轉變,以其多年經驗顯示,要處理好職安健的工作須多管齊下,而且可能要久久為功,
也就是說,兩年前立法會通過這條號稱歷來最具阻嚇性職安法例,並未達到立法原意政策目標,最高罰款1000萬元與監禁兩年形同具文,對驅使業界加強重視職安意識,為工人提供安全工作環境的效果微乎其微。
其實,兩年前有關法例通過之後,勞福局局長已經「買保險」,聲言新的罰款額雖然已有足夠阻嚇性,不過這法例仍要「組合拳」地實行,不可忽視宣傳推廣,局長昨日也在立法會洋洋灑灑列出勞工處去年推出多項優化工地安全措施,可是功課交足,又有「殺手鐧」新法例配合,建造業仍然是「殺頭」生意有人做,意外死亡人數創出近年新高,未能如局長主觀意願透過立法和加強宣傳,以「大棒在手、溫言在口」建造業界建立一套安全文化。
正在進行公眾諮詢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各界關注公共財政赤字高企,是否已出現難以逆轉的結構性財赤,必須根本性改革稅制以增加公共收入,不能透支未來債留子孫,守株待兔經濟榮景重臨自然消退財赤。
倘若以同一思路審視建造業工程奪命意外難以遏阻現象,香港特區又是否也存在結構性建造業工程意外問題,單靠目前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修修補補,難以扭轉建造業工程與傷亡意外必然共存的老大難問題,當局目前的應對套路就是立法、巡查、教育、宣傳,數十年如一日,是否應該仿效醫管局應對公院醫療失誤常態化,成立專責委員會全面檢討由管治到運作架構各個環節,審視建造業各個層面存在那些難以逆轉的積弊,再對症下藥,讓建造業不再是「搵命搏」高風險行業,工人能夠開開心心上班、快快樂樂回家。
文:戴子魚
資深傳媒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