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對高等教育信心跌至新低的啟示 文:鄧家豪

美國人對高等教育失去信心

蓋洛普(GALLUP)最近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人對高等教育的信心對比2015年的57%和2018年的48%大幅下降至36%。55歲以上老年人群和沒有大學學位的成年人對高等教育的信心降幅特別明顯;擁有學士或碩士學位者對高等教育保持信心的比例也在減少。雖然美國民眾對高等教育持續失去信心,但高等教育機構在是次調查中依然名列第四,第一名順序分別為中小企、軍方和警署。

是次調查並未直接探討美國民眾對高等教育失去信心的緣由,有人認為高昂的學貸乃重要成因,亦有人認為大學近年飽受美國國內右翼人士攻擊導致聲譽受損有關。筆者認為美國人對高等教育的觀感,正反映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信心何來?信心何以失去?

大眾一直把高等教育視為經濟發展及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不少人相信高等教育可以裝備學生高級知識和技能,以應對日益複雜的社會和經濟挑戰。普羅大眾期待大學可以培養出有能力、有責任感的公民,以推動社會繁榮進步。當經濟欣欣向榮,社會向上流動性充足,大學畢業生就業和升職容易,「高等教育」自不然被人理解為某種快捷通道,受人追捧。一個學位等同就業機會及收入保障,試問社會怎會對高等教育失去信心?

相反,若畢業生就業困難,高等教育定必成為替罪羊。大眾熱烈「轉發」不同名人、大亨不重視學歷的言論,一時之間加冕「學位無用」為至理名言。美國民眾對高等教育的信心自2015年起持續下滑,正好趕上其內外交困,政治和經濟壓力不斷上升的時局。政經局勢緊張,民眾對大學這類重要機關的信心下滑,其實反映了對現況的不滿。

高等教育與社會穩定

若社會對高等教育失去信心,令部分年輕人放棄學業,或學習時不情不願,將有可能催化「躺平」一類消極的社會現象。不少年輕人對如何發展事業和規劃未來都沒有明確想法,視高等教育為一條較容易掌握的發展「公式」。但當他們因為社會對高等教育失去信心,聽到更多否定高等教育的言論,他們將更迷惘,更難憧憬未來。與此同時,這些學生若沒有適合的升學和就業輔導,變相找不到開拓未來的方式,他們以至其家人都會感到徬徨。

魯迅先生曾言:「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反而是幸福的。」高等教育對某些人就如同一個夢,是一條通往更好未來的道路。然而,當這些人對其失去信心,夢一朝破滅,失去方向,將埋下社會不穩定因素。

重視教學與就業輔導

為免步美國高等教育界後塵,本港業界應更加重視教學質量和就業輔導。大學應投放更多資源於教學,確保學生能夠習得重要知識和技能,培養他們全人發展,以應對未來挑戰。各界也要同心協力支援大學提供有效的就業輔導,為學生網羅更多實習和就業機會,幫助他們順利過渡到職場。筆者期望大學防範未然,為畢業生的職涯多出分力,維護社會對高等教育的信心。

文:鄧家豪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暨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