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實體提升中國軟實力 文:吳桐山

過去一星期大家的核心話題,離不開連續兩星期,大批市民示威要求撤回修訂《逃犯條例》,政府也承認錯誤暫緩修例(等同撤回)。修例議題爭議幾個月,吳桐山一開始就在《堅料網》撰文表示:我不反對修例,因為我不可能是逃犯目標;但也找不到支持的理由,到今天我仍然是這個態度。因此撤回與否,我無所謂,但如此面對洶湧民意而撤回,對政府管治是很大衝擊,相信這層意義重要得多。

這麼多人反對修例,反映大部分香港人,仍然對內地司法制度沒有信心。這奇怪嗎?不奇怪。因為在香港人心目中,對中國內地的印象都是落後、品質差、文明程度差。吳桐山自問對內地很熟悉,知道過去10年,內地很多產品有了很大飛躍。今天內地品牌的各種產品,手機、家電、服裝、食品、化妝品,質量都已經大為提升,絕對具備國際競爭力。但即使如此,國產品牌在內地的迅速冒起還是近三幾年的事情,在香港,大部分零售消費品,消費者仍然是信「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連實體產品尚且如此,何況是司法制度呢?

我認為,人們對一個國家的認知,其先後順序一定是:實體產品、服務、上層建築。所謂上層建築,就是文化、政治制度、司法制度這些。如果大部分人對實體產品都信心不足,不可能對上層建築有很大信心。因為消費者通常最容易接觸到的是實體產品,繼而是服務,至於上層建築,普通市民不容易接觸到。你問香港人,內地的產品如何、按摩飲茶如何,大家還比較清楚,但要問內地的司法制度究竟有多大進步?還是有多糟糕?相信絕大部分人包括示威人士都是人云亦云,聽一些輿論領袖所言。一般人既非執法人士,亦沒有違法犯事,對司法制度是沒有直接認知的。

反修例讓我們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要腳踏實地,將中國人的每一件事做好。雖然我知道近年內地有很大進步,但要讓全世界接受這件事是需要長時間的。第一步應該是提升國貨的影響力。

今年的天貓618(6月18日)網購促銷成績單帶出一個信息,那就是在「億元俱樂部」中,超過6成是國貨品牌。除了華為、小米這些港人較熟悉的品牌,亦有完美日記(化妝品)、三隻松鼠(零食)這些新晉成員,美妝產品中國貨品牌增速更超過1000%。

過去中國製造給人的印象就是便宜但質量差,但吳桐山在這兩三年已經完全改變這種印象,因為接觸到太多國貨品牌,質量都做得非常好。可是內地市場實在太大,很多品牌仍然覺得集中做內地市場都足夠發展,不會很急於外闖,就算外闖亦未必先做香港市場,因為香港市場又太細。其實,讓國貨品牌享譽全球,是讓世界接受中國制度的第一步,走出去的意義不單單是賣貨賺錢,更是軟實力的提升。

香港人此刻不能接受內地的司法制度,不足為奇,因為大部分香港人仍然不相信內地品牌的品質可以做得與日本品牌一樣好,又如何會相信你的制度呢?吳桐山近日讀到一個心靈雞湯的段子,在此與大家分享:不要埋怨我為甚麼遇到這樣的事,要問這件事要教會我甚麼。內地需要得到世界的信任,需要更多的時間沉澱,不能急。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穿梭港深兩地的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