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公義 好憐憫 存謙卑的心:醫療收費改革須以人為本 文:陳進雄

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長期面臨巨大壓力,服務需求龐大、前線人手不足、人口老化加劇,使得醫療改革勢在必行。然而,任何政策若缺乏「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精神,不僅難以奏效,更可能引發民怨。近期政府提出調整醫療收費,雖意在維持系統可持續運作,卻因溝通不足、態度強硬,亦未清楚說明如何改善服務,令市民質疑政府只是「庫房缺錢,要市民填氹」,未能體現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與謙卑聆聽的誠意。

公營醫療困境:資源與需求的矛盾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負擔極重,服務範圍廣、輪候人數多,加上人口老化越趨嚴重,還須提供最前線的緊急醫療服務。然而,前線醫護長期人手不足,要維持高水平的醫療系統,須投入龐大資源支撐。

許多非緊急但影響生活質素的個案(如白內障、關節置換等),輪候時間以年計算。筆者認識一名長者因白內障多年未獲手術安排,視力惡化致不敢外出,生活質素大幅下降。這類情況比比皆是,反映現行系統已超出負荷。因此,必須平衡資源與需求,既保障市民健康,亦維持系統穩健。

政府提出調整收費,原意是透過「能者多付」分擔成本,減輕公共財政壓力,確有必要性。然而,政策若只強調「公平分擔」,卻未解決基層市民的實際困境,便難以說服公眾支持。例如,低收入長者或長期病患可能因小幅加費而卻步求醫,最終加重病情,反而增加醫療負擔。

改革須兼顧效率與關懷

要真正改善醫療體系,單靠收費調整遠遠不足,必須多管齊下。

例如,縮短輪候時間,加強公私營協作,分流非緊急病例,加快處理病患,讓公營資源集中處理危急及重症患者。 同時,需要檢視醫管局功能,優化其營運效益、調整前線與行政人員比例,並釐清公私營分工,避免資源錯配,確保公帑用得其所。此外,還應發展高增值醫療產業,培育更多醫護及科研人才,推動高端醫療服務,吸引外地患者,創造收入以補貼公營系統。

然而,任何改革都須以「謙卑」態度與市民溝通。政府若未能耐心解釋政策改變的必要性,亦未展現對弱勢的體恤,勢必導致民意反彈,再好的政策也難以推行。當局應主動聆聽前線醫護與患者聲音,公開數據說明改革如何惠及全民,而非單純強調「開源」。

政策須以人為本

醫療問題關乎生命尊嚴與社會公義。改革不應僅停留於冷冰冰的數字遊戲,而是要確保每位市民,特別是弱勢群體獲得適切照顧。政府若能秉持「行公義」的精神,合理分配資源,以「好憐憫」的態度,體察患者苦況,再以「存謙卑的心」虛心接納民意,醫療改革才能真正贏得支持,而非引發民怨的根源。

文:陳進雄

民主思路 理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