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民調」,這一代人一定會想起鍾庭耀和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他在2019年離開香港大學並成立「香港民意研究所」,現在因犯《國安法》在逃的鍾劍華是研究所的副首席執行官。這個民意研究所最令人質疑的地方,除了他的調查題目外,還有是曾被指接受外國資助,讓人聯想到他們做調查的公正性。因為其調查結果,都是支持泛民政黨的看法,所以大力批評其公正性的人,多來自建制派政治組織和不同的時事評論人。曾有報章更批評「香港民意研究所」騎劫民意,政治掛帥。

以民意調查去推測民意,必須小心謹慎去解讀其結果,因為其調查結果,可以受抽樣誤差、無回應偏差、問卷設計使用了誘導性和過於複雜的問題、調查方式差異、社會當時輿論的期望、覆蓋率不足、以及加權方式等諸多因素影響,甚至會受到設計問題者操縱,或應用調查者所曲解誤讀。2016年美國大選的民意調查和英國脫歐公投便是好例子。
最近有位有政黨背景的立法會議員發表了一份「公務員薪資調整政策民意調查 」,顯示70%受訪者認為,在凍薪政策下公務員仍可享有增薪點安排屬不合理,另外有64%受訪者認為公務員應減薪,體現共渡時艱。而這位議員認為凍薪期間仍容許通過增生點加薪,會導致政策落空。利用民調去支持自己的政治取向,似乎顯得很科學和有力量。但正如上一段所述,民調的可靠性容易受人質疑,亦容易被人利用。而且以民調去批評政府制度,帶有民粹主義。這種手法,過去常被泛民主派使用以攻擊政府。在現在的政治生態上,似有走一百步笑人五十步的感覺,俗一點說,是執人口水味。

批評政府制度,應該要充分了解制度結構,從制度的好壞入手,並不是今年的感覺不良,便要去改。若明年經濟環境轉好,那又怎樣呢?難道不成隨着民調喜好,來個時時改,年年變嗎?只憑民調而振振有詞的說「公眾不滿」,既不公道,亦不合理。公務員薪酬,是依據三個定期檢討的調查報告,然後由特首會同行政會議決定。所謂定期調查檢討,即每三年一次的入職薪酬檢討,每年一次的薪酬趨勢檢討和每六年一次的薪酬水平檢討。公務員只會在每年工作表現滿意或晉升時,根據薪級表才獲得加薪。而每年在「薪趨會」發表調查報告後,特首會同行政會議依據六項因素,才將公務員薪酬調整到一個合理水平。嚴格來說,這不屬於加薪。要留意的是「薪趨會」調查報告結果,是上一年度的市場狀況,並非當年實況,因此常惹爭議,亦容易引致輸打贏要的批評。

今次這位議員和這個政黨提出的「增薪點」,明顯是對公務員薪酬結構的無知,亦顯示民調結果已受不理解公務員薪酬結構者所誤導,而提出這個要求的政黨,黨內有很多曾經是公務員的才智,提出這個建議,實令人費解。其實每年「薪趨會」按市場高中低三層五級的調查結果,再減去每層的遞增薪點,才得出最終結果。簡單的說,這個遞增薪點已被機制消去,從另一個角度看,已達頂薪的人員已被無理減薪。
若有人覺得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有問題,那可以去檢討。但因政見和民粹去將公務員薪酬「政治化」,以達個人目的,做法不值得鼓勵,只會影響特區政府的施政。連公務員薪酬也可以政治化,還有什麼議題不可以政治化呢!「黑暴」形成的其中一個原因,也就是將議題「政治化」。
公務員薪酬調整做成「社會不滿」,是有心人搬弄事非,還是有人不明所以,而人云亦云呢?我個人認為講清道理,是非曲直分明,才能服眾禁奸。九十個議員要表現,特出一點也難免。過去特區政府施政屢受牽制,就是敗在這個不明不白的「社會不滿」上。議員們,敢於理性批評建言,才能令香港有更好明天。
文 : 陳祖光
同仁基金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