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乘車優惠 必須簡單易明 文:黃宇翰

「二元乘車優惠計劃」(計劃)的原意是鼓勵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出行,促進社會關愛共融,並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政策目標除了維持社會福利的公平性,更重要是推動老友記多外出走動,通過更多的社交活動保持身心健康,從而減少其他福利如醫療等的開支。

財赤不是藉口 設上限堵漏洞

回看近年的數據,計劃佔政府經營開支由2019-2020年度的約0.2%(12.7億),疫情過後,計劃於2022年擴展至60-64歲長者,2022-2023年度上升至0.5%(30.8億),2023-2024年度再上升至0.7%(40億),2024-2025年度的預算更高達60.1億!香港老齡化是不爭的事實,計劃開支持續增長的趨勢不可能逆轉,單一項目佔政府經營開支如此高的百分比有控制的必要。

計劃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上限,隨著受惠人數越來越多,開支便無止境的上升,對政府的長遠財政負擔必然是一個巨大的壓力。香港的財政一向遵守「量入為出」方針,計劃開支也應堅守這條底線,財政司長應該為計劃定下政府經營開支的佔比率,以確保計劃能持續推行照顧長者及殘疾人士的出行需要。如政府能有效精簡人手提高行政效率,筆者認為計劃開支佔政府經營開支不超過1%是可接受的。

設限簡單易明 縮減行政開支

在政府財赤持續的情況下,政黨拋出各種花樣多多的計劃優化方案,包括每日乘車次數上限、車費打折、不同年齡不同優惠、上下車拍卡分段收費等,讓一眾小市民聽得一頭霧水,老友記更不明所以只知道優惠被縮減…各種方案看似都能縮減計劃開支,但誰都沒告訴大家能縮減多少補貼,更不可能知道增加了多少行政費用!計劃方案每多一種計算一個流程,都會增加不必要的行政成本,聽起來越專業越繁複的建議,大部分都是「專家」提出的,普通人聽不懂就對了!計劃的計算方程式越複雜越多參數越好,每次討論都有一大堆參數可研究…社會最關注的是計劃開支無限上升,我們為補貼設上限就能解決問題。

免費乘車皆大歡喜 每月上限避免超支

各式各樣的計劃優化方案,其實都比不上「醫療券」的安排簡單,有使用過「醫療券」的老友記更是一聽便懂,每年戶口有多少「醫療券」就用多少「醫療券」,花多了錢就要自己補上,促使長者們有病就看醫生,無特別問題又不會亂花「醫療券」,減少了濫用的情況。「二元乘車優惠」真的過時了,很多老友記都問為何香港不能跟深圳一樣乘地鐵不用錢…優化計劃實在不難,樂悠卡實名制已踏出了最重要一步,樂悠卡變成長者乘車的專用錢包,政府每月按補貼金額轉數到樂悠卡,老友記每次乘車拍卡便知當月可用餘額,精明的長者們更會避免「長車短搭」浪費補貼。計劃設立了每月資助上限,政府每年都可按實際財政情況調整資助金額,有彈性亦容易處理,如該財政年度的計劃開支比預算少,亦可單月提高資助金額促進長者出行;或為指定路線提供乘車優惠,推動本地特色旅遊。最重要的是為計劃設立每月上限後,「二元乘車優惠」可直接改為「免費乘車優惠」,大家每月的資助上限一樣就沒有不公平情況,而且能進一步推動「兩蚊都要慳」的最基層長者出行,改善他們的身心健康。

文:黃宇翰

學研社成員 沙田區議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