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是個人住的地方

原來香港有24個郊野公園和22個特別地區,佔全香港土地總面積的40%。去過南生圍的人都會喜歡那個近市區的野外,多年前與一位移民外國多年的朋友去那裏看魚、鳥、樹、河,就感到驚訝香港有這一片郊野,同時亦為對岸的繁榮發出驚嘆。多年前這面是城市,那邊是荒野,今天這邊是郊野,那裏是高樓大廈,能不有感觸嗎?他打趣的說了句,「環境保護,就是什麼都不能動,簡單的說就是守舊。」也對,令人想起歐陽修的「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還記得政府官員想掛在口頭的一句「行之有效」嗎?不就是守舊。看着雀鳥自由自在地飛,想起住在劏房的人,他突然說了一句,「香港真不是個人住的地方。」

野生動物佔了香港40% 土地,香港已發展的土地只有25%,怪不得有些人要住劏房。政治原來的目的是為人服務。不過廣義些說,環保也是為人服務。但是荒野保了,人卻困了,能有個兩全的方法嗎?如果只有在25 %土地上想辦法,加上地區職業的配合,和薪金收入與財產的高低貧富,要香港人人住得舒適,確實不容易。對於施政者就是「巧婦難為無米炊」。不過也不能因此而推過乾淨,總有改善優化的空間。

香港這個商業資本社會,機會處處,要生活得舒適,當然是要靠自身努力。若得到政府的完善房屋政策支持,少了一點擔心,便會多出一分勇敢,去為自己前途拼搏,所謂安居樂業。然而政府多年來的公共房屋政策,似乎未能達到這個施政目的,而且高房價還促使了貧窮,反而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對於基層市民,收入有限,公屋的低廉租金,是夢想的安樂窩。由公屋向上爬,居屋或私樓,透過努力,在這個殘酷的社會裏,仍可一步步找到幸福生活。可惜的是僧多粥少,難以滿是所有人要求,城市裏的劏房便由此而填補了不願付出昂貴租金或只能承擔低租金低交通費人士的需要了。

對於目前香港人的居往問題,三言兩語難以盡述當中複雜之處,亦非一時一日便何解決劏房問題,又或是對於一些人來說,劏房有存在的價值,所以便需弄清概念。住好些和住大些,未必是直接的等同。住大未必是住好,住小也不一定不舒適,那些幾百萬的納米樓,便是好例子。對於未能住大住好些,或因為價值需要考慮不願住大而好些的人,政府做好規管或致力改善居住環境,讓人住得舒服些,也是個好的權宜之計。當然全面發展可發展土地,增加公屋供應,配合環境改善的政策,才能滿足香港不斷發展的需要。

香港是我們一代一代人拼出來,中國人傳統觀念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大自然與人和諧共存,而不是有你冇我的環保假道理。土地要有用才有價值。香港不但是個人住的地方,還是生氣勃勃機會處處的好地方。

文 : 陳祖光

同仁基金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