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疫情中,長者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群,尤其在各個老人院舍爆發感染,立即令長者病歿人數激增,原因甚多不再贅述;更令人遺憾的,便是部分家屬及長者誤信謠言,堅拒接種疫苗,所以大部分離世長者,均是沒有接種疫苗和患有長期病患長者。
香港是老年化社會,長者人口高達一百多萬人,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7%時,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為「高齡社會」;若達到20%,則為「超高齡社會」。據特區政府統計處資料,去年65歲及以上人口已佔整體人口的19.1%,從數字上看已經非常接近世衞定義的「超高齡社會」。
根據2020年的統計處的《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20年全港貧窮長者有逾58萬人,佔整體長者數目45%,如果香港總人口數是730萬人,意指貧窮長者為總人口7.95%,即一百人中有八個是貧窮長者。現時香港針對長者的退休保障有幾類:第一是高齡津貼,惟金額不足,每月只有約1500元,第二是強積金,第三是個人積蓄,試問只靠微薄每月津貼1500元能夠維持生計嗎?
由於香港一向是低税率地區以吸引外资,如果此項政策維持不變,港府怎能如歐美等國家對長者實行高福利措施,這正是政府要解決棘手難題。
全球發達國家和地區都要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人口老化不單純是人口結構上的問題,甚至可影響經濟與民生,和容易產生社會矛盾和動亂因素。雖然中國人一向勤儉持家,努力積蓄,因為現今「養兒防老」已是不合時宜說法,在這競爭激烈社會,兒女在巨大生活壓力下,本身要負擔家計養兒育女已是一筆大開支,尤其對基層年青家庭而言,再要供奉雙親真是談何容易,這是當今社會實情。
我身邊不少「銀髮一族」朋友,他們老當益壯,不僅事業有成,身家豐厚,所以在遊山玩水之餘,更樂於行善助人,或利用自己專業知識擔任企業或社團顧問,出謀獻策,其實政府應有政策鼓勵這些「銀髮一族」善用知識、財富和餘閒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老有所依」並非單指長者的物質生活有保障,更重要的是豐富長者的精神生活,讓他們生活得幸福、愉快、開心,實現老有所樂,雖然知易行難,但仍須迎難而上。
可惜就筆者所見,當局沒有對長者健康和福祉有高瞻遠矚的規劃,即使醫療系統亦無完善措施,令長者在專科醫療上要輪候甚久才獲診治。香港號稱是全球金融中心,亦是一個貧富懸殊社會,「劏房問題」和「老無所依」是一種耻辱,希望來屆政府是真正「以市民為中心」,及「以解決難題和以結果為目標」的有為政府。
文:謝悅漢
資深媒體人,經常有作品登在《亞洲週刋》及內地《今日頭條》網站,著作包括《水泥森林中吶喊》(天地圖書)及《香港仍有善心人》(大公報)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