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在昨日(27日)舉辦的「香港財經論壇2023」指出,堅持國際化特色是香港揚名立萬的成功密碼、信心之源,發揮國際化優勢是香港由治及興的必由之路、康莊大道,善用國際化平台是香港服務國家的優勢所在、貢獻所在。香港一直是國際化的都市,國際化是香港最主要的特色,香港疫後經濟復甦表現確實未如預期,在一些領域表現欠佳,但也只是一時的困難所致,香港目前最需要的,是看清總的趨勢,重建信心,繼續推動香港向國際化發展。
香港疫後經濟表現未如預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來,美國和西方媒體在香港平息動亂,落實了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之後,不斷地利用手中的輿論工具,抹黑、唱衰香港,一些國家更慫恿該國企業和資金撤離香港,意圖以此打壓香港。再加上三年疫情,令香港與西方國家的聯繫受阻,一部分投資商和駐港外資企業的工作人員,感到不便,將駐地和業務轉向其他管理得較寬鬆的國家和地區,給人一種外資撤離的觀感。
二來,全球經濟在三年疫情中受到嚴重創傷,至今未完全恢復,再加上烏克蘭危機和巴以衝突,令地緣政治緊張,經濟全球化受阻,全球的經濟貿易和投資都受到較大的影響,全球需求減弱。香港作為一個開放型的細小經濟體,自然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投資和外貿出口影響較為顯著。
三來,內地的經濟同樣在三年疫情中受到較大影響,投資、生產和消費都受到較大衝擊。今年疫情雖已過去,但經濟恢復的力度,並未如想像中那麼勁道十足,在一些方面,尤其是信心方面,仍有待復元。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也受全球大環境的影響,以致外貿出口受到的影響比較大。內地經濟同樣也會對香港疫後復甦產生較顯著的影響。
這些因素綜合影響,並互相疊加之下,香港在疫後經濟復甦表現得比人們預期遜色,金融和航運是香港兩大重要支柱產業,過去一年的表現都十分遜色。恆生指數由2018年2月創下33,484的歷史最高位之後,現在已跌至17,400點左右,今年10月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只有788億元。因而有內地網民戲稱「香港同兵馬俑差唔多啦,將會成為世界金融中心遺址」,引起較大的迴響,亦有立法會議員關注有關說法,對香港產生的負面影響。
香港曾連續十多年蟬聯全球港口貨櫃吞吐量第一,今年的統計數據,預測將由2019年的1800萬標準箱,跌至約1400萬標準箱,跌出全球前十名。一些西方媒體,亦借機炒作,再次把香港說成是「世界航運中心遺址」。
特區政府過去一年來,雖然一再強調要向外拓展,保持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的地位,特首還率領商界出訪中東、東南亞,又成立小組,研究如何重振股市,引導社會討論如何鞏固及提升航運中心地位等,不過究竟能否根本扭轉經濟頹勢,社會上仍然顯得信心不足。
經濟復甦出現困難,令一部人對香港經濟前景失去信心,更進一步墮入西方的話語陷阱,失去動力,只坐等中央「打救」。這種狀況確實令人擔心,一些內地學者也擔心香港會因此變得「內捲化」,眼光向內不向外,失去原有的活力和動力。
其實,克服眼前的困難,推動經濟復甦,最重要的仍然是信心,香港需要看清兩方面的事實,一是國家經濟整體上受疫情影響,存在困難,但經濟持續發展的大趨勢沒有改變,發展的空間仍然很大,中國仍然是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力度最強的火車頭,未來的前景仍然很好,香港未來仍將受益於國家的發展進步,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是香港固有優勢也沒有改變,「一國兩制」將會長期堅持,香港仍將是中國與世界聯繫的橋樑紐帶,香港不僅仍然會保持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地位,未來還將發展成創科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未來的前景也是很好的。
正如鄭雁雄所說,香港必須堅持國際化特色,有國家的支持,特區政府的努力開拓,香港也必然會保持國際化特色,並且在成功拓展中東、東南亞市場,以及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之後,將會更加國際化,更具有優勢。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