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從「共同富裕」尋找力量推動社會變革 文:文武

中央提出「共同富裕」的發展理念,成為近期的熱話。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昨日(8日)於立法會問特首林鄭月娥,未來有何策略令社會、市民都能共同富裕,縮窄貧富差距。林鄭回應稱,香港作為外向型、開放、資本主義社會,難期望無貧富差距。筆者認為,「共同富裕」的着眼點在於「富」字,目標是讓社會的中產階層壯大起來,而非要搞平均主義,也不是要「殺富濟貧」。國家提出「共同富裕」的理念,香港也應該從中尋找力量,推動香港社會朝向更合理的方向發展。
「共同富裕」這個理念並不是今時今日才提出來的,而是社會主義中國一直強調的理念。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曾提出,中國人多地廣,共同富裕不是同時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的幫助後富的,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鬥目標,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鄧小平提出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實事求是的做法。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地理上資源分布不均衡,自然條件不同,歷史發展的狀況也不同,因而不可能讓全中國每一個地區的所有人,都同一時間富起來。而應該讓一部分條件好的地區和人群,先富起來。然後再推動先富幫後富,先富帶後富,最終讓全體民眾都富起來。
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而中國在解決貧困的過程中,走的就是先富幫後富的路。前一段時間在內地熱播,近期也在香港播映的電視劇《山海情》,所講的寧夏自治區閩寧村的故事,就是由先富起來的福建省,協助相對發展滯後的寧夏自治區脫貧致富。這類由先富起來的東部沿海省市,帶動西部相對落後地區發展,脫貧致富的例子,在內地比比皆是,已經成為一種共同富裕的模式。
中共百周年之後,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前進,再強調「共同富裕」的理念,而焦點則由先富起來的地區幫助、帶動後富地區發展,轉向要求先富起來的人,帶動後富起來的人。這引起一些人的議論,有些人將「共同富裕」說成是要搞「平均主義」,消除貧富差距。但是,這種看法顯然是錯誤的。
「共同富裕」是要讓絕大多數人都富裕起來,要在高質量發展中,逐步建立起中等收入群體在社會上佔大多數的收入分配格局,也就是內地常說的「橄欖型」的社會分配結構。許多社會學的研究已經證明,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結構的社會,是較理想的社會形態,最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發展。
筆者認為,中央提出「共同富裕」,着眼點在於「富」,要讓大多數人都成為中等收入群體,要讓中產階層人群在社會整體結構中,成為大多數。「共同富裕」並不是要完全消除貧富差距,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能,而且中央也已經明確表明,不搞平均主義,不會「殺富濟貧」,更要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陷阱。
我們國家的發展理念是「共同富裕」,筆者認為,「共同富裕」也應該是全人類的共同理想。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施行資本主義,與國家主體的社會主義有所不同,但是同樣可以將「共同富裕」視為施政目標。
香港社會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與社會發展失衡有很大的關係。貧富懸殊的問題已愈趨嚴重,中產階層不斷向下沉,出現M型社會的趨勢,由此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包括容易導致社會不穩定。這也是未來一個階段,特區政府必須重視,而且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中央再次重申「共同富裕」,香港應從國家的發展理念中尋找支持和力量,讓香港也能走出貧富分化、貧富懸殊,中產階層向下沉的困境,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