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業窘境,非一日之寒 文:陳凱文

一連幾篇文章,都在談內地旅客來港消費免稅額加至12000元,對香港長遠管治的利弊。再次重申,本欄絕對支持中央幫扶香港,但是否只應在香港遇上重大問題,而且是地方層面上無力解決之時。現時香港旅遊、零售和飲食業面臨的窘境,很大程度上是直接或間接地源於「舖租溢價」,即:舖租太高所造成,即使中央不割關稅的肉輸血,乃至港府不推出任何措施,香港作為自由市場經濟體,最終亦會懂得自行調節。

當然,現時旅遊和零售業的不景氣,不能單純地把問題歸咎於舖租,因為香港已越來越缺乏旅遊特色。作為近年走訪過幾十個城市的港人,本欄不得不說,香港確實沒啥旅遊賣點。香港開埠只有百多年,自然不可能像千年古城一樣擁有諸多古蹟;要說自然景觀,香港也沒啥拿得出手。與此同時,過去由於香港經濟高速發展,有殖民地或民國氣色的建築亦拆得七七八八,旅客要看殖民地氣息的西式建築或騎樓,不如走訪整塊片區完整保留的內地城市。

說到遊樂設施,老董年代邀請迪士尼在港建園,但上海後來也成功邀請對方再建一座,面積和規模遠比香港大,海洋公園不是說不好玩,但在內地不少城市都有機動遊樂場的今天,海洋公園難以作為旅遊賣點。摩天大廈和大型商場,亦已成了內地一線甚至三四線城市的標配,而且要比硬件的話,近年有北上消費的人都會知道,部分內地商場比香港更好逛。

另一方面,香港雖自詡為「購物天堂」,但早在八十年代工業北移之後,有特色的港產商品,可能只剩下部分港藥品牌和足金首飾,意味着遊客過來購物,十之八九都是來買進口商品,港商從中賺一個差價,既不是做獨市生意,也不太掌握商品的定價權。可以說,零售業容易受到舖租和免稅額影響,很大程度源於店家所賣商品缺乏稀缺性。

以疫情前曾十分興旺的水貨代購生意為例,過去網售不太發達,國產品牌的商譽又未建立起來,不少人便以螞蟻搬家的方式,將港藥或其他進口生活用品拿到內地銷售,但此模式已因疫情的「封關」打斷,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網購平台在香港建倉,再將港貨發往內地各省各市。當內地居民能足不出戶買到港貨,來港旅遊和購物的誘因自然減少,即使港商有在內地積極建立銷售渠道,依舊會影響本地實體店的銷售業績。

除此之外,經常走訪內地城市的人,都會發現部分港商知名品牌已在發展「下沉市場」。即使在內陸四、五線城市,你都能發現大型商場內有港商經營的美妝品店和金飾店,更不要說各大國際奢侈品牌,要免稅的可到海南自貿區入貨,貪圖方便的可到附近的一、二線城市買到。換言之,香港零售實體店的業務,其實正受到內地商場大量湧現、網購業務崛起、部分港商搶佔下沉市場,以及海南自貿區免稅政策的多方面影響,此事本地舖租若仍居高不下,業界營商環境只會更險峻。

最後但不得不說的是,過去的所謂本土思潮,對於香港旅遊聲譽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至今其實仍未散去。即使現時維護國安法制已經建立,但也只是使人不敢公開發表港獨和排陸之言論,內地旅客來港遇上無禮待遇,依然時有所聞。在此情況之下,中央現在割內地關稅的肉,以此幫扶香港的消費市道,對方又會否繼續像過去一樣,「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呢?相信這又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