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無處不旅遊 文:沈豪傑

日前,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北京接見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並就香港的旅遊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夏主任指出,當前香港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香港旅遊業發展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多用新思路、新辦法解決面臨的問題,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在變革中實現大提升,要樹立「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

這段重要講話中,有兩個關鍵字,分別是「變」和「新」。簡單來說,就是香港不能再「食老本」,旅遊業必須要變革和創新。過去20年,香港的旅遊業靠著「自由行」政策,令零售業和旅遊業得益,特別是銅鑼灣、尖沙咀和旺角這些傳統旅遊區。即使北區和元朗區這些靠近關口的地區,也因藥房和日用品店而暢旺。但時移勢易,疫情過後,內地遊客的旅遊模式改變了,不再來港購買高級消費品,旅客人數也大不如前。中國內地遊客現時選擇多了,可以出訪世界各地,也可到內地不同城市旅遊,剛過去的黃金周,不少內地城市都被遊客「攻陷」了。

大家都知到要變,但如何變呢?夏主任說得很具體,就是「香港無處不旅遊」。其實香港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除了傳統旅遊區、海洋公園和迪士尼樂園之外,香港各區都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和建築。筆者在清明節期間曾到訪江蘇,在遊覽南京總統府期間,發現在外排隊的遊客,有不少是青年人,證明內地青年對歷史文化相當有興趣。

香港中西區除了是國際金融中心之外,也是英治時代的維多利亞城,遺留了不少英式建築,當中近年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大館」,在世界保育界也奪得不少獎項。當然我們不是要宣揚帝國主義,但這些建築的確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有其特別的意義。

在新界,因其獨特歷史,保留了大量的祠堂、廟宇和古建築,不少都能追溯到清朝早期甚至 *更久遠* 的朝代。除了建築風格的獨特美感之外,還有祠堂裡的牌匾牌位等歷史紀錄,都記載了這方水土的人文魅力,這些都是絕無僅有的人文歷史記憶;還有圍村的傳統習俗,例如天后誕巡遊、太平清醮和盆菜等等,都是中國傳統習俗的具象化,堪稱人類學的「活化石」。但香港過去依靠零售推動旅遊業便能「大賺特賺」,所以沒有投放太多資源推動歷史文化旅遊,政府過去更礙於私人業權問題,逃避推動新界的旅遊業。

內地另一個旅遊熱點,便是「紅色旅遊景點」,一些革命聖地如井崗山、遵義和延安都成為熱點。其實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便在香港活動。抗日戰爭期間,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更留下不少遺跡和故事,這些都是香港旅遊業能發展的新產品。

夏主任接見楊局之後,中央便宣布開放八個內地省會城市的「自由行」申請。但是否能「脫鹿角」,還要看我們香港特區政府是否懂得如何「變」。

文:沈豪傑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元朗區議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