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爆疫的好處——打破既得利益完善「兩制」  文:吳桐山

香港近期每天確診人數龐大,已超出特區政府的疫情防控能力範圍。大家每天都被負面消息轟炸。在這種負能量下,不妨改變一下思路。凡事皆有得失,沒有一件事是絕對的壞事。那麼香港爆發疫情,會帶來什麼好處?最起碼,有助於香港打破既得利益,完善「兩制」入面一些早就應該唾棄的糟粕。

過去一個月內,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先後多次主持協調會、內地流行病學專家及檢測團隊等陸續到港,興建方艙醫院及支援核酸檢測。中央以不同方式供物資給香港,但香港在醫療系統、人力資源方面還是短缺,尤其當大量方艙醫院設施落成後,醫護人手短缺就會顯得更加不足。

假設一名醫生負責40名病人,若一間「方艙醫院」有四五千名病人,即需要上百名醫生,每名護士如果照顧數十名病人,數目亦十分龐大,以現在的8間「方艙醫院」計算,最少也要三四千名醫護。為解決人手短缺問題,特區政府上月底援引《緊急情況規例條例》訂立規例,可豁免內地醫護人員註冊來港,讓他們來港治療病人。這為香港開放內地醫護打開了一個特例性的嘗試。

既得利益造成香港封閉落後

同樣的因為這波疫情,本港老人院舍為其中一個重災區,為紓緩院舍人手短缺問題,勞福局於上周二(1日)也宣布,放寬護理業界通過「補充勞工計劃」輸入護理員的部分規定,為期3個月。社署會向內地直接聘用1,000名臨時合約照顧員,負責基本護理工作。此消息一出惹起香港市民嘩然,質疑為何不先招聘本地失業人士。其實,這早就應改變。香港長期以來聘用大量外傭,但偏偏不能聘用自己國家的勞動力,在文化上造成區隔,是部分港人歸屬感不強的深層次原因。

除了醫護,護理員短缺外,上月這波疫情受影響到的跨境司機群體,不少司機確診或居住的大廈出現了病例,超兩成的跨境司機不能進行跨境貨運,供港貨物出現延誤或滯後,導致本港當時很多生活物資受到影響。跨境貨車是連接內地和香港的重要一環,目前兩地的物資運送主要依賴跨境司機群體,而港籍司機大概1萬個,受香港當下疫情影響,仍在工作的只有6,000多個。為解決運輸問題,近期也開始了鐵路運送物資,陸路方面亦有開通了3條點到點的路線,內地司機也加入跨進運輸,直接以閉環式管理運送必須品到本港。

醫護、護理員、跨境司機,說到底過去都是為了保護香港的既得利益者。為何香港醫生可以去內地執業,內地醫生不能到香港執業;為何從事深港兩地跨境貨運的,必須是香港司機,內地司機跨境過來不可以嗎?內地過去也有點忌諱,不想被人說搶了港人的奶酪。但長此以往,造成香港封閉、落後的惡果,卻是要港人自己承受的。凡此種種,早在多年前我就建議改變。

不要為了「兩制」而「兩制」

還有一宗不起眼的小新聞。內地援建香港的方艙醫院,有人抓到在房間內安裝的是內地的插座,諷刺地說香港人要帶轉插頭才可以用。這一點我也一早就建議改變,「一國」是本,「兩制」是為了在「一國」下發揮優勢。你告訴我,為什麼香港回歸25年,還要用英國制式的插座?搞到兩地人往來要帶轉插頭,這種情況早就應該主動改變。如果說汽車的左右方向盤,要更改成本比較高,那麼換個插頭、插座,根本沒有多少成本。我家住香港,但我家的插座就是都可以插內地電器的。大家借着這次內地援港抗疫的種種問題、種種麻煩好好反思一下:有很多所謂「兩制」的分野,存在有什麼好處?我們過去罵反對派為反而反,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為了「兩制」而「兩制」?

香港此次要想抗疫早日結束,單靠自身能力根本不夠,我們的醫療系統、人力資源、抗疫設備及物資等方面都非常短缺,需要引進更多的內地專才才能打贏這場戰疫。退一步來說,哪怕有天疫情結束了,長遠來說其實香港都應該在更多方面開放市場,而不是過度保護一些既得利益者。這些年香港早已不是曾經「亞洲四小龍」,我們要充分運用內地的生產力和容納內地人才,只有這樣香港未來才能重振雄風。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