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經濟和民生問題,憂喜參半 文:謝悅漢

日前傳媒報道,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本月公布了最新一份有關香港的數字,眾多數據呈現良好發展勢態,香港在全球各大排名多有上升。截至2024年12月31日,香港在全球經濟自由度排名由2021年的第2位上升至2022年第1位;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由2024年3月的第4位上升至同年9月的第3位。

旅遊方面,2024年1月至11月,有逾4024萬旅客訪港,較2023年同期上升了約33.8%。當中約有76.9%的訪港旅客來自內地,佔比最大;而來自南亞及東南亞的訪港旅客則佔7.5%,位於第二。此外,香港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由2023年的2.05萬元,到2024年8月至10月已經上升至2.19萬元;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由2023年的38.2萬元左右上升至2023年逾39.5萬元。

如果只看上述數據便以為,香港經濟一片光明,便是大錯特錯。香港過去4年有3年錄得財政赤字,有的數額驚人:2019/20年度財赤為378億元;2020/21年度財赤為破紀錄的2576億元;2021/22年度盈餘為189億元;2022/23年度財赤為1398億元;預計本財政年度會繼續錄得赤字,數額也會逾千億元!

原因很簡單,政府收入不增,但開支卻繼續上升,令財政赤字的警號不斷響起。政府收入方面,自2014/15 年度的利得稅、薪俸稅、地價收入、印花稅和投資收入,是政府主要收入來源,總收入約75% ,這個比例至今仍沒有太大轉變,而這些收入在過去數年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政府的薪酬支出愈來愈多。公務員事務局數據顯示,公務員薪酬及有關開支由二〇二二至二〇二三年度的一千四百九十一億元,增至二〇二三至二〇二四年度的一千五百六十二億元,佔政府開支的比率由百分之二十一,增至百分之二十六。依靠政府出糧的還有大量其他公職人員,換言之,政府開支裏面佔了一半以上是發薪。對於公務員減薪,不少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會打擊公務員士氣,亦會損害香港整體的消費市道。

世界知名評级公司惠譽高層認為,依該行基準假設估計,港府要達到收支平衡,會較原本政府預期的二〇二七至二〇二八財政年度,最少延遲一至兩年,意味着香港可能要再面對財赤最少四至五年;惠譽強調,香港的「AA-」評級暫未見因為公共財政惡化,而對其信用狀況構成即時的負面影響。儘管惠譽暫時不會下調香港的信用評級,但港府財政不斷惡化乃路人皆見之事。

有消息指政府下年度繼續發行700億元零售債券。面對財赤嚴峻,政府開源難,節流更難,似乎除了發債外,暫時別無其他更有效而便捷方法增加財政應付龐大開支。新財政年的股樓下行壓力未減,恐難逃赤字命運,讓人不禁擔心香港已長期陷入結構性財赤。

不過,陳茂波不同意香港已出現結構性財赤,需要加稅來解決:「我們有些收入減少,真的是周期性,例如利得稅、土地相關的印花稅、賣地收入,經濟周期過後就會陸續回升。」。陳司長強調當局有信心能在三數年內恢復財政收支平衡,不但透過節流控制開支,開源方面也以「能者多付」為原則。市民對陳茂波的話仍有信心嗎?

很多知名經濟學家認為,港府要消滅財赤必須積極促進經濟增長、大力節省公共開支和適當增加收入三方面入手。經濟是財政收入的基礎;消除財政赤字,歸根結底要靠經濟增長。

根據「基本法」第一百零六條:香港特別行政區保持財政獨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收入全部用於自身需要,不上繳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徵稅。第一百零七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大家可以看到基本法明確規定,「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請問陳茂波有遵守基本法的規定嗎?政府的公務員薪酬及有關開支,佔政府開支一半以上,為何公務員不能減薪和市民同舟共濟;港府從回歸以來一向政策「開源節流,量入為出」,為何當今政府現時要借債度日,偏離當初理財原則?

文:謝悅漢

資深媒體人,經常有作品登在《亞洲週刋》及內地《今日頭條》網站,著作包括《水泥森林中吶喊》(天地圖書)及《香港仍有善心人》(大公報)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