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一直以國際金融中心自居,然而近年經濟增長放緩,資金流入減少,人才外流嚴重,與大灣區的融合進展亦不如預期。這些問題讓香港及大灣區發展受到不少限制。雖然特區政府已經「提量」吸納國內高才,「提速」引進各種「盛事經濟」及準備「提效」削減各類政府開支,但未有交出具體可行計劃帶領經濟闖出一條絕活之路。筆者建議破局應集中火力打造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

政府資助企業的弊端
有觀點批評政府推出的100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本意是鼓勵企業利用創新科技實現智能化製造,實際上卻被認為是浪費公帑的做法。筆者認識的一位工業家,他曾從類似的政府計劃中成功申請數百萬元,名義上是為了建立新智能生產線,實際上只是更換現有設備;據他所知,部分企業並無意願進行技術革新或提升生產力,而是將政府資助視為額外收入,推動產業升級僅僅是申請表上的理由。更有甚者,有報導指出,類似的資助計劃曾滋生中介機構與企業合謀騙取資金的情況。
直接投資具潛力產業的利弊
相比之下,政府直接投資於具前景的產業,展示其推動產業升級及內聯外通,拓展國外市場的能力。台灣和韓國在經濟起飛階段,積極採取產業政策,直接投資並扶持一整個特定高科技產業,培育出如台積電、三星等全球領先企業。這些企業在開發初期,與投資規模相應的回報極低,但其政策大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勢頭。香港過去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政府干預較少,企業家也習慣賺取蠅頭小利或唾手可得的地產快錢、缺乏高瞻遠矚,導致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上空白一片。

目前,改革的契機來自大灣區的土地,市場和人力資源,有利於港資建立和擴展大型製造業基地。雖然過去認為香港難以在已被他國家領先的產業中競爭,但近年來,內地在高端芯片製造、電動車生產、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證明科技創新能為經濟帶來新動力,打破發展科技難的固有思維,推翻「High Tech 揩野,Low Tech撈野」的說法。杭州「六小龍」的成功經驗,更值得香港政府深思。

聚焦醫療產業的優勢
在選擇投資產業時,應考慮香港的既有優勢和歷史機遇。投資醫療科技產業,包括高端藥品生產及醫療設備製造,是不二之選。自開埠以來,香港培養了大量國際化的醫學人才。選擇發展此行業不是因為他們公開試成績亮麗,而是因為他們的專業早已與世界接軌。這些人才接受和發布的資訊一直在東西方各領域通行無阻,業界一致操作標準、生產標準、驗證標準、更可達西方嚴格要求。根據近五年的公開資料,香港在多個藥物研發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是在抗癌藥物、中醫藥轉化及創新治療技術方面。
聚焦於醫療設備製造和高端藥品生產等產業,有助於香港建立競爭優勢。香港擁有高素質的醫療專業人才,為相關產業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此外,香港正在籌備第三間醫學院,以增加醫學科研及人才訓練的質和量,從而提升未來醫療科技產業的成功機率。
政府的角色與政策建議
要實現培植一門新產業,政府需制定全面的規劃和政策支持。首先,評估全球和區域市場趨勢,確保所選產業具備長遠增長潛力。其次,投入資源及建立完善的產業生態系統,包括研發支持、供應鏈管理、市場推廣等。同時,提供稅收優惠、土地供應、融資便利等政策,吸引企業進駐相關產業。
總而言之,香港要突破經濟瓶頸,需集中資源發展具潛力的高增值產業。憑藉自身在醫療領域的人才和技術優勢,政府應積極推動醫療設備製造和高端藥品生產等產業鏈的發展。這不僅能提升大灣區的產業競爭力,亦為香港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然而,這需要政府、業界和學術界的協作,以及長期的策略性規劃和投入。
文:張達明
民主思路 研究經理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