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周前,幾乎沒有人想到中國的財經政策調整來得如此猛烈,幾乎是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將一系列貨幣寬鬆政策推到市場面前。
以金融三巨頭9月24日的發佈會爲起點,9月26日政治局臨時會議為加速,中國(包括香港)開啓了國慶75周年前的瘋狂一週,震驚之後還有震驚,我認識的金融人士都有點措手不及,他們除了要在最短的時間決定跟還是不跟外,基本上寫不出什麼有內容的分析。
特別一提是9月26日的政治局會議一錘定音,政策思路發生了巨變。以往9月政治局會議不會主要討論經濟議題,這次是臨時變化;會議通稿發佈時間提前至中午盤中時間,而不是更常見的傍晚時分;字數僅1,200多,比以往動輒幾千字大幅精簡;行文少了無用鋪墊,直接寫出各領域政策調整;用詞簡潔精煉,少了很多要人猜的內容。
在過去兩年,中國也不斷推出減息、降準和樓市穩定政策,但結果都是強差人意,但為何這次中港股市會有強烈的反應呢?
簡單的經濟常識是中美息差大,資金會追求高息,賣出人民幣買入美元,人民幣會貶值。過去兩年,在中美息差+人民幣貶值預期的雙重疊加下,造成更多人民幣即使不出逃,中國企業賺到的美元也不匯結回人民幣(據說是2萬億美元),加上美國金融戰和輿論戰,中港股市長期低迷。
九月聯儲局減息,中國也跟着降息,意味着息差依然在,但爲什麼人民幣會升值呢?
因爲預期變了
我們看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走勢,一旦走入減息周期,會維持一段持續下降的週期,這週期以年計。
而聯儲局這次減息,也意味着對高息造成經濟問題的承認,不再宣傳「美國經濟一片大好」了。
一旦走入減息循環,原來為高息而放在美國的資金會作何抉擇?
這些資金規模可能達2萬億美元,想一想2萬億美元回來,不僅會讓人民幣升值,人民幣資產也會受追捧。
之前跌得多猛,資金回來的升值就有多高。
這兩年,聯儲局進入加息週期,全世界大部分經濟體都跟着加了,因爲不加,就得承受貶值+資金出逃。
只有兩個經濟體沒加,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中國。
日本爲什麼不能加?因爲高達GDP總量260%的國債存量,已經極限壓縮了日本的貨幣政策空間。利率只有貼近0的時候,日本的國債遊戲才能繼續玩下去。日本在日元貶值最嚴重的時候,最終還是加了息,但也僅僅是0.25%而已。
中國一樣忍受着大量資金出逃的壓力,但一樣得保持低息。因爲低息環境,更有利於保就業,保製造業,保房地產的軟着陸。
想一想中國產業正在飛速迭代,升級、挑戰替代西方核心產業的電動車?誰買汽車不貸款呢?2023年中國汽車銷量創下歷史新高,3000萬輛,這銷量配合了汽車產業的升級。
而美國和歐洲的汽車業市場萎縮,再沒達到過疫情前的銷量。德國大衆當前的困境,很難說與歐洲的高息沒有關係。
房地產的軟着陸,一樣需要低息環境。甚至地方化債,也一樣需要。想象一下,如果中國30年按揭貸款利率,和美國一樣,達到高峯時的8%,現在降了一點也有6%,房企還會爆多少家?
但因中美息差,中國跑出去2萬億美元,這大大弱化了貨幣放水。在此期間,美國媒體又對中國的唱空,鼓動資本出逃也。比如去年年底,有媒體謠言說中國FDI創下30年新低。
這次聯儲局減息是標誌性事件,於是中國乘勢反攻,密集打出政策組合拳,甚至了還發了一枚洲際導彈,使股市匯市同時走向樂觀的方向。
走到這一步非常不容易,說是一場金融戰的勝利,並不誇張。
但這場勝利只是開始。9月21日內地官方智囊劉世錦,在論壇中公開建議推出10萬億財政刺激政策,還直言要從供給側改革轉向需求側改革,這是對過去十年智囊理念的一次根本轉變。此前供給側改革幾乎主導了政策脈絡。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從固本培元到強刺激,變化已經發生。由此,我對香港股市轉向樂觀,直接說,牛市已來臨,分別只在快牛還是慢牛。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