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人日」,本應是普天同慶的日子,但香港人卻笑不出來,因為當天的新冠肺炎確診數字再創新高,達到614宗,而且可以預期第五波疫情仍未見頂,因為香港的檢測能力已到了極限。如果更多人可以接受檢測,說不定確診數字已經破千。
我們在2021年的下半年,維持了一段頗長時間「本地零確診」。偶爾進入社區的確診個案都被嚴格的「圍封強檢」策略圍堵,看似「滴水不漏」的入境政策也將「輸入個案」隔絕在社區之外,政府更自詡香港是世界上少有的地區能夠同時兼顧「抗疫」及維持經濟活動。當大家都認為「通關」在望之際,香港人的願望卻被「國泰航空」違反守則的空姐空少給粉碎了。現在不單是「通關」無望,「第五波疫情」何時完結更望不見家鄉。
疫情已維持了兩年多,港府理應已經有一套完善的策略應付疫情反彈。但現實是政府錯判形勢,對疫情束手無策,確診個案遍布全港,繼「葵涌邨」後,越來越多大廈要「圍封強檢」,而且有更多的地方發生大爆發。市民要接受「強檢」,動輒要花3-4小時以上,大量人群聚集於檢疫中心或臨時檢測站之外排隊,飢寒交迫,而且也有感染風險,居民怨聲載道。已確診人士,可能要等待半天以上才獲安排入院,而政府已經預告,若確診人數繼續上升,為防醫療系統崩潰,便會將沒有病徵或症狀輕微的年輕患者送往「竹篙灣」,甚至在家居隔離。忽然,一幕幕在英美等西方國家發生的亂象在香港上演。
國家衞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提出建議,當務之急是要擴大核酸檢測的範圍,更早更快地找到傳染源,精準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精準劃定密切接觸者、精準劃定風險地區、精準進行醫療救治、精準實施社區防控。問題來了,人所共知,我們現時的「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並無追蹤功能,如何可以做到精準呢?第五波剛爆發的時候,政府要用信用卡交易紀錄等資訊才能追蹤曾到過「望月樓」的人士,費時失事,如何趕在病毒散播之前精準管控密切接觸者?
香港防疫政策的另一問題,是注射疫苗的比例偏低。疫苗面世超過一年多,好不容易才達至8成人口接種了第一針,但仍有大量長者未有接種疫苗。而早期已接種兩針的人都需要接種加強劑才能獲得足夠的保護,卻遇上大量擔心「無得飲茶」或「無得返工」的人士,遲遲未能預約打針。接種疫苗雖然已未必能防止感染,但最少能預防重症,這對保護香港醫療系統免於崩潰尤關重要。
內地能夠精準地控制疫情,其中一樣武器便是有追蹤功能的健康碼,還有在兩三天內便能完成全市檢測的能力;而講求自由的西方國家,如奧地利和加拿大都已經立法強制市民打針,但特區政府在這三方面卻一直拖拖拉拉,畏首畏尾,終於要市民埋單,特別是一直遵守防疫規則「宅在家」的市民、因疫情而不能上學的學生、失業的打工仔、生意倒閉的經營者,還有那一千多隻被「人道」的倉鼠,他們都白白犧牲了。
特區政府的官員們,還要犧牲多少人才能醒覺? 請不要對「與病毒共存」再存有幻想,拒絕「躺平主義」,拿出一點勇氣來,以科學為本,以「動態清零」為目標,加大檢測的能力和範圍,推行「強制接種疫苗」和盡快落實健康碼。
文:沈豪傑
事務律師、區議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