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輝達(美企NVIDIA 港譯「英偉達」)執行長(港譯「行政總裁」)黃仁勳近日在全球記者會直言中國市場對輝達十分重要,且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政策是失敗的。黃仁勳的說法其實反映包括美商和台商在內的全球企業心聲,是出於「在商言商」的務實,因為撇除政治考量,面對像中國這樣在全球名列前茅的重要市場,以合作取代圍堵和封鎖,才是最理性也明智的選擇。
中國重要 應合作賺錢

近幾年全球經濟的亮點甚至推動力,都來自於人工智慧(AI)(港譯「人工智能」),輝達更是其中代表企業。在這股AI浪潮中,台灣因為具有完整的半導體上下游產業鏈及晶片先進製程及關鍵技術,成為輝達重要合作夥伴,也是全世界舞台聚焦的亮點,不論從黃仁勳多次訪台、設立台灣輝達總部和台灣資通出口近2年的亮麗表現,都可以證明台灣確實已搭上了AI的高速列車。
台灣能憑藉AI在全球市場扮演要角,台灣人都樂觀其成更與有榮焉,但經驗也告訴我們,沒有任何產業和公司可以永遠獨步武林,包括技術研發、產業發展和開拓市場,結盟一定會比單打獨鬥走得更長遠和穩健。特別是外界常用一個人的武林形容輝達,就算如此,輝達仍未忽視中國市場,且不贊成對中國採取孤立主義,原因即在中國仍是無可取代的重要經濟體。
誠如黃仁勳所言,全球一半的AI研究者都在中國,且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電腦市場,估計2026年中國AI市場規模將上看500億美元,不論從技術發展或市場潛力而言,把中國視為合作對象而非敵人,對企業才是明智之選。黃仁勳的另一個觀點也沒有錯,就是美國試圖阻擋中國,但出口管制可能反而激發中國政府對相關產業的政策支持,加速中國AI發展進程。
特朗普提出對等關稅政策和美中經濟對峙,說穿了最大的着眼點仍在於政治而非經濟,因為特朗普的競選主軸即是圍繞在讓美國再度偉大,中國在全球經濟市場與美國分庭抗禮,自然被視為是影響美國再度偉大的頭號絆腳石。至於黃仁勳的觀點,則無疑是對兩大超級強權的AI主導權之爭說了大實話,也就是從商業的角度來說,與其爭論誰是老大,合作賺錢才是重點。
黃仁勳背後代表的不僅是他對科技發展的樂觀期待,更關係到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商業利益。不可諱言,持續在中國經營符合輝達利益,且美國實施的管制措施,形同是扶持華為等競爭對手,讓輝達在中國市占率大幅下滑,先前大陸公開DeepSeek後,更一度讓包括輝達和台積電的股價都大幅震盪,封鎖大陸等於創造更多未知敵人而非客戶,這當然非輝達所樂見。
平衡美中 勿斬斷後路
台灣的企業也面臨同樣的兩難處境。身為外貿導向的經濟體,多數台商都明確認知,台灣必須和全世界做生意,美、中又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強權,捨棄其中任何一個都不符台灣利益,同時可能造成市場過度傾斜,以至被綁架、掣肘。對台灣企業而言,最佳方式是平衡美中而非入美脫中,不放棄任何市場,台灣才能走得更長久。
特別是相較過往,現在主導全球經濟成長的已非傳統農業和製造業,而是高科技業領軍,台灣也是因為把握住這波高科技的浪潮和技術,才能在全球貿易穩居一席之地。科技的特別之處,在於往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現在領先的技術,之後可能變成後續進化的基礎,除了關鍵技術的進化,落地應用和節省成本也都缺一不可,所謂封鎖只是掩耳盜鈴。
且不像過往的軍備和太空競賽,高科技的競逐戰最終還是要落實在產品和經濟,目前看來,美國走得比較前面,也仍引領潮流,但不論從人才、市場和研發能力來看,中國未必沒有後來居上的機會,如果美國逼得太緊,讓大陸被迫自力更生,在政策全力支持下,中國會創造出什麼樣的驚奇,沒有人可以說得準,這也是輝達不願放棄中國市場的關鍵。
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台灣產業有技術、有產品,但最終還是要有市場,不論從生產基地或市場胃納的角度來看,台灣如果執意入美脫中,等於是拱手斬斷半壁江山,且美國也未必保證把台灣視為自己人。更何況對於企業而言,因政治影響經濟,本來就已很讓人鬱悶,若政府一意孤行只是為了符合美國立場,連美商都不願意埋單的事,沒有理由要台商硬扛。
(轉載自台灣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