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於今年底開幕的西九文化區M+視覺藝術博物館受到立法會議員容海恩的指摘,當中有許多散播國家仇恨的展品,又質疑政府動用巨額公帑成立的M+博物館,卻用作展示涉嫌違反《國安法》、「侮辱國家尊嚴的藝術品」。特首林鄭月娥回應稱M+博物館作為文化藝術中心,政府會尊重藝術表達自由,「但呢條線係分得到,乜嘢係藝術文化創作自由,乜嘢係用作散播仇恨、或者破壞兩地人民關係以至國家安全,我哋會特別警惕呢件事」。
大眾一般的焦點集中在艾未未的作品侮辱國家尊嚴,進而質疑作為捐贈者的希克是否故意為之,藉捐贈藝術品來達到辱華的目的。本文希望簡述希克藏品的來龍去脈,以藝術品和藝術市場行為來解讀現在發生的事情。
希克藏品
M+藝術館的爭議,主要集中在艾未未的《透視研究》系列:中指指向天安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與六四相關題材的藝術品,全部來自【M+希克系列】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
烏利·希克是世界著名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1990年代中期曾任瑞士駐中國大使。希克被稱為「完整收藏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人」,在瑞士自己的城堡中設立了「中國當代藝術博物館」。希克藏品總共有2,000餘件,被公認為是自1970年代至今中國當代藝術品中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和最重要的收藏。整批藏品包括350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為大型畫作及裝置藝術,它們由1990年代早期起被系統化地整理成博物館級收藏,全面展現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
2012年,希克把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珍品捐贈與香港西九M+博物館作為永久藏品。按照蘇富比當時的保守估計,這批捐贈的藏品價值約13億港元。同時,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動用了1.77億港元向希克購入47件藝術品。
2016年2月,【M+希克藏品】以【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為主題在香港展出,大眾才得以一窺希克藏品的真容。這次展覽以研究為基礎,闡述四十年來當代藝術在中國的萌芽與發展。展出的80多件藝術作品,只是全部館藏1,510件的5%,但是涵蓋了油畫、水墨、雕塑、攝影、錄像和裝置等不同媒介,風格多樣,充分反映社會時代的變遷。而創作這些作品的藝術家也是中國當代藝術響當當的人物,如方力鈞、耿建翌、黃永砯、闞萱、劉香成、宋冬、王廣義、徐震、尹秀珍、嶽敏君、曾梵志、張洹、張培力、張曉剛、鄭國穀和鄭子燕等。
這些展品分為三個部分:文革後期自發組織的藝術群體如「無名畫會」及「星星畫會」等的邊緣個性;九十年代西方消費主義沖擊下「玩世現實主義」及「政治波普」藝術家的激進實驗;奧運時代藝術家對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等二元關系及社會介入等理念的反思。按照《藝術中國》的評語:「這些作品堪稱是中國當代藝術史的經典之作及理解現今中國蓬勃的藝壇之範本,中國當代藝術藏品的精華所在。」通過這次展覽,可以奠定【M+希克系列】藏品在國際藝術界的重要性。
質疑從未停止
對於希克這些藏品的價值,從2012年開始就不斷有眾多的質疑。當年6月上海《東方早報》的一篇文章《清倉中國當代藝術》就提到,希克所捐的藏品不值13億,「M+購入的47件不值1.77億」,「其實是希克為拋售手中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做準備」,「希克收藏品當然有個別有價值的作品,但不少收藏品其實是些垃圾。」
這些質疑的出現有其背景:2012年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調整之年,拍賣成績不濟,成交價格持續低迷;直到現在,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價格指數還是停留在2012年的水平。業界因而質疑希克借市場不景氣而拋售出貨,自有其原因。
其次,當時希克藏品未公開展示,沒有人知道這些藝術品的質量和價值如何。需知道哪怕是世界知名的藝術家,也可以創作出差劣的作品;同一人的優秀和平庸作品價格差天共地。但是經過2016年的部分藏品展覽後,業界和大眾對這批藝術品的價值應該毋庸置疑。
而希克以大量藏品捐贈,部分藏品讓博物館購入的做法,屬於國際藝術界的慣常行為,並非特例。
政治命題從來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主題。2018年的特納獎(Turner Prize, 歐洲最重要的視覺藝術大獎),以種族主義謀殺、地中海海上移民死亡事件等為主題創作的裝置藝術和影片,也備受社會爭議和批評。中國當代藝術含有大量批評政治和社會現實的主題也是無可避免的,負責展出的博物館當局如何平衡政治禁區與藝術自由,是一個極不容易的決定。但是無論如何,藝術家和其藝術品應保持一定的抽離性和獨立性,不應淪為政治宣傳品,成為國際政治鬥爭的工具。
文:松花芥子
游走滬港两地二十餘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