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最新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系統評估)報告出爐,小三學生的中文、英文和數學表現輕微下滑,有待教育界進一步研究其中原因。教育局強調系統評估依從「低風險、重回饋」原則,不會增加學生負擔。
新世代學生除了要打好中、英、數三科的基礎,他們的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素養也值得教育工作者關注。
探索STEAM教育的教育目標乃至評估策略
響應我國科教興國的大策略,特區政府調撥不少資源推動STEAM教育,相關學習氛圍日漸濃厚,成效良好。多管齊下,雷厲風行過後,STEAM教育也勢必迎來更有系統和更講求效率的發展階段,設計針對STEAM教育的有效評估方式將越發顯得重要,而相關評估也理應依循「低風險、重回饋」的原則。
中文、英文和數學等專科的教學和評估方法由來已久,教學目標乃至評估內容骨骼分明。STEAM則是「新興」板塊,而且因為其跨科教學的特質,評估相關教學成效不容易。
要制定STEAM的評估策略,要先反思STEAM教學的本質和目標。科教興國,推動STEAM教育旨在培養未來主人翁的科技素養、創新能力和解難思維,繼而符合未來社會發展需求。國家銳意提升新質生產力,需要不少能綜合科技和工程知識,應用於提升技術或解決眼前問題的人才。這種人才要對自己及社會有責任感,同時具備創新才能及所需知識。
無獨有偶,參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 《學習指南2030》(Learning Compass 2030)亦強調培養學生「創造新價值」(creating new value)和承擔責任(taking responsibility)的轉化能力(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點出未來社會棟樑的關鍵素質。
若要檢視STEAM教育的成效,筆者建議要瞄準調研學生的科技知識、創新能力及承責態度,而收集後兩者的數據甚有挑戰。如何設計一個量化系統評估學生在STEAM範疇的表現,繼而反饋學校,還要各界集思廣益,繼續努力。
研究現行STEAM課程
建設一套全港STEAM教育的評估非一時三刻可成,但有效地持續改善教學內容,科學地審視課程質素卻不能因而鬆懈。
筆者建議當局和業界在評估全港學生STEAM素養或教學成效前,應持續與大學合作,透過調研不同課程和活動,以科學方法先找出優良的案例,分享經驗與數據予其他學校參考。與此同時,當局可以透過這些研究,持續改善教學指引,並製作教材資源庫。
STEAM教育持續成功推行,有賴梳理好背後的理論基礎並建立良好的評估系統。評估數據有助教育部門決策者乃至前線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表現全貌,繼而調整教與學的策略。借鑑全TSA「低風險、重回饋」的經驗,還望香港的STEAM教學也有自己一套合宜的評估系統。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