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舉變藍 對大陸最大的意義在於降低戰爭風險  文 : 鄧飛

(中新社)
(中新社)

台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獲全勝,超乎許多人的預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的邊緣人物韓國瑜強攻民進黨票倉高雄市,而且不僅拿下了市長職位,同時國民黨也在市議會拿下了多數議席,府會之爭不會成為延緩地方施政的政治障礙,加強與大陸的經貿聯繫以「發大財」,至少在高雄和國民黨當選的大部分台灣市縣已經不成問題。甚至逼得連民進黨也不得不「反省」兩岸政策,不想在拼經濟民生以累積政績方面落後於國民黨。忽如其來的綠色變藍天,彷彿一掃自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以來日漸深綠之台獨風潮,台灣地方各個市縣陸續表現出意欲甩開台北中央,自行支持「九二共識」,以換取重啟和加大兩岸經貿交流﹐從而重振地方經濟。內地不少媒體和評論員也被這種「藍天鵝事件」所驚喜和感染,似乎看到了可以順勢而為,藉此加快推動統一進程的速度和路徑。

筆者卻認為,這次九合一選舉的結果對於中國大陸來說,最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於 : 大大降低了原本正在冒升的台海戰爭風險,為中國在目前貿易戰不明朗和走向新冷戰的不利國際空間,贏得了更多的發展時間,避免了被動捲入一場停滯拖垮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台海之戰。

這是最重要的影響﹑也是最確定的利益。自從2016年特朗普和蔡英文相繼上台執政以來,台海危機日漸明顯﹕特朗普破天荒向蔡致電慶賀其當選﹔美國國務院高級行政官員和國會議員訪問台灣﹔美國國會修訂《台灣旅行法》﹔美國準備恢復售賣武器給台灣。同時台灣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深綠組織喜樂島聯盟推動修改公投法,力促在2019年3月舉行獨立公投等等,雖說美國也未必見得願意台海迅速滑向不可控的戰爭,但這些發展勢頭使得台灣綠營被大大鼓舞,冒險走向法理台獨的意圖和行動都在蠢蠢欲為,同時中美關係全方位走向緊張對立(尤其雙方在南海的軍艦對峙),誰也不能完全排除美國默許﹑綠營推動公投修憲,而大陸被迫啟動阻止台獨的武力行動之巨大風險。如果綠營真的走向法理台獨,中國大陸根本就沒有任何其他選擇,只能動武,但這就必然導致整個改革開放﹑全面建設的進程不得不全然中斷。戰爭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你可以選擇何時發動,但卻難以完全掌控戰爭的發展變化﹑升級程度和覆蓋規模,更無法掌握戰爭何時終結。特別是這幾年中國的經濟狀況並不十分理想,股市疲軟﹑實業不振﹑走資嚴重,中國需要足夠的時間來調整經濟結構﹑重整改革開放,加上美國的敵意一再提升﹐實在不便再生枝節,分散精力和國家資源去應付一場被動應對而不可預測前景的大戰爭!

並不是因為國民黨奪回大部分市縣首長和議會的席位,從而減低了戰爭風險,關鍵是國民黨以韓國瑜為首的參選人打出了要通過重新加強兩岸經貿交流來振興地方經濟的政綱,而這種政綱贏得了選民的支持,從而反過來證明綠營如果真的推動法理台獨,必然招致失敗,是這個選舉邏輯反映了會引起戰爭的社會動力基礎沒有了。特別是九合一選舉期間同時進行的公投議案,其中被視作為法理台獨試試水溫的第13案「東京奧運會為台灣正名」被選民一人一票否決掉,更是直接反映台灣民眾的主流意願還是不想妄動的,不想在台獨相關議題上走得太遠而引致台灣危機,求穩求發展(發財?)才是民意之主流。這無疑是對深綠急獨之企圖心來一個重大的打擊,被動發起台海戰爭的風險瞬間大幅度降低,這是國家之福﹑國民(包括台灣民眾)之福。

但是,如果把這次台灣地方選舉變天結果理解為有利於加快統一步驟,則大錯特錯!避免了因滑向台獨而爆發戰爭的概率,不等於提高了借加強交流而促進統一的概率!這兩者之間並無此消則彼長的邏輯關係。

就算台灣地方市縣真的加大了與內地的經貿聯繫,這不等於能提高台灣人包括年輕一代對中國的國民身份認同。甚至說句難聽的,經貿互利甚至單向輸送利益,並不必然帶來國民身份認同的提升。中國與週邊國家的經貿關係幾乎是有史以來最為緊密,難道這些國家的國民反過來認為中國才是自己祖國?越南是與中國在種族和文化方面最為接近的國家,甚至今天中國的電視劇也風行越南,毫不誇張地說,中越經貿關係緊密到自漢朝以來最高程度,難道越南人認同了中國?顯然與實況嚴重不符。讀者可能會抨擊筆者,認為我混淆了國與國之間關係和大陸與台灣的關係。但問題是,台灣經過二十多年「去中國化」教育和社會化措施,有幾個台灣人特別是年輕人會與大陸人一樣擁有相同的歷史文化記憶與認同?有幾個台灣年輕人不把「中國」與「台灣」二分?有幾個台灣年輕人不視中國為異國而視台灣為「祖國」?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這種社會文化心理認同狀況,與越南相比,又好得了多少?

筆者絲毫不反對順應台灣地方市縣選舉所反映出來的民意,大陸應該考慮重新加強兩岸的經貿交流,提高讓台胞在大陸發展個人事業的機會和便利。但千萬不要把兩岸經貿社會融合看成台海走向統一的充份條件,別說不是充份條件,連必要條件都未必是!不要低估了培養和提高國民身份認同之困難,認不認同一個國家,並不是完全由經濟民生因素所決定的。在今天這個潮流文化﹑生活時尚﹑娛樂消費﹑科技傳播﹑個人至上等價值觀全球一體化的時代,逐漸佔據年輕世代腦海而能夠喚起其群體認同心理的,並不是曾經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並不是春秋一統式的宏觀敘事,甚至並不是修橋搭路﹑造船建械﹑升空下洋的大工業之成就與浪漫。

如何發掘能夠觸動年輕一代對國家民族產生認同的心理因素?這需要更細緻﹑更微觀﹑更精準的調查研究,而箇中之深遠戰略意義,又豈止於台灣問題!

文 : 鄧飛

香港教育工作者,現任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政治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士(主修﹕政治及公共行政學和公法)。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香港課程發展議會考試及評核局聯合委員會通識教育科委員,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委員,香港教育局德育及國民教育委員會委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