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就是英美價值觀的廣告板 – 為何我們仍跌入這個圈套?論黎漢奸案 文:姚潔凝

香港電視劇《新聞女王》成為了內地、香港以至馬來西亞的熱搜,當中女主角的金句更是觸動人心:「電視餵什麼,觀眾就吃什麼。但是其實傳媒做再多努力、再改變也沒用,要變的,是觀眾。你們要記住,每一個畫面,每一個文字,都是經過設計、篩選出來的,所以再動聽的內容,也要查證。」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相信大家每天總免不了會接觸新聞,亦由於是「新聞」,很大部份人都只會粗略地接受可能對自己有用的訊息,並不會深究「新聞」的內容,這便使「新聞」成為了最「洗腦」的工具。如上述金句所言,連「新聞」都可以「經過設計、篩選出來」,引導你無意中接受英美的價值觀而不自知。

「廣告」的原理就是在你每天辛勞工作後,正想休息時打開手機或電視機,訊息被刻意推送給處於輕鬆狀態的你,而你的潛意識就會不其然地吸收。你並未有刻意去記住「廣告」或「新聞」的內容,但這潛而默化的過程,是會慢慢地令你接收推送給你的訊息,從而影響到你購買商品的行為,以至個人在時事的取態和觀點。根據《操弄-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秘》這本書所透露,英國和美國就是有一群頂尖的心理學家,利用了人性的弱點,在你日常使用的新聞和社交媒體中,故意植入了他們預設的訊息,從而誘導了你的投票意向,達到操弄選舉的目的。新聞成為英美價值觀的工具,當你在閱讀或觀看新聞時,你便成為英美的廣告對象。

黎智英所涉的《香港國安法》案件,於2023年12月18日開始為期約80天的審訊,英美找緊這枚棋子的剩餘價值,在審訊前上演一場又一場的政治秀。黎智英兒子黎崇恩12月12日獲英國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接見。一位重犯的兒子竟然能上國際新聞,這便是在案件審訊前經過英美設計和篩選的新聞材料。外媒形容黎是「堅持留下,沒有遠走他方,只因深愛香港。」現時香港有七百多萬人口,大家都因為愛這地方每天努力打拼,為何英美媒體只集中宣傳黎漢奸一人呢? 再者,外媒是否正在反諷,已移民外國或違反保釋條件的香港人,如周庭等並不深愛香港呢?

當香港新聞媒體或時評人不斷狠批亂港分子的同時,我們卻正在幫他們做免費的宣傳,令他們看來有「價值」。「牛頓第三定律」教曉我們: 作用力等於亦必同時產生反作用力,兩者量值相等、方向相反。恰巧地,新聞和訊息的傳播亦同時適合用上這一定律。英美就是要不斷製造新聞來宣揚他們的歪理,當我們用媒體猛烈地反擊歪理時,是否正在間接協助他們在宣傳這些歪理呢? 為何我們仍要跌入這個圈套? 既然黎漢奸將會成為英美的棄卒,而香港社會亦已穩定時,我們是否可以把其新聞篇幅壓縮,令其相對性的「價值」減低,逐漸於新聞中消失? 又或我們是否可以多宣傳美國國安罪逃犯斯諾登在俄羅斯享受生活的狀況,以強化英美對「國安」議題的雙重標準,來狠狠打他們的臉?

文:姚潔凝

測量師
香港知青聯副會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副會長,本科修公共及社會行政,香港大學房地產碩士。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