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美國如何實現「低通脹」? 文:寒柏

美國7月份通脹率回落至3.2%,但其核心通脹依然高達4.7%。同時間,加拿大通脹回落至2.8%,但加拿大央行經分析後擔心通脹或會在未來幾個月內再反彈,因此繼續加息至5厘。

美聯儲能否成功控制好通脹而避免經濟「硬着陸」?「低通脹」的局面能否重臨?我們如要分析將來之事,不妨先回顧過去的歷史。

回想20至30年前,美國於克林頓年代曾成功把通脹率控制至2%左右或更低的水平,但又不致於通縮,且經濟增長強勁。當時,美國政府曾累積巨額盈餘,美國國債還曾試過「技術性清零」,即政府在「技術層面」把所有國債還清。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還曾把長達近10年的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定性為「超長繁榮期」。有學者還懷疑美國有可能已例外地走出傳統「經濟周期」之束縛,即可以成功透過財政及貨幣政策避過了衰退,並將會一直保持經濟增長。

當時,美國經濟及金融學界還曾討論過當美國政府不再發行國債後,美聯儲還可用什麼作抵押品來發鈔的學術課題。大家居然擔心起美國政府不再舉債後的情況。

當年美國的「黃金時代」的如何打造出來?當年 (1997年),有美國大學教授曾為此作出詳細分析,並對比各國現況及歷史,預計在可見將來美國或已經解決了通脹問題。當年學術界普遍認同這「通脹已死」的說法,甚至乎有人指出我們反而要警剔通縮。

為何當時學術界認為「通脹已死」呢?學者普遍認為有以下5點:

  1. 美國自80年代中後期起,財政紀律有所改善,最終已達至收支平衡。
  2. 美聯儲在利息及通脹調控方面掌握了相當經驗及建立起市場信譽,懂得以逐步小幅度的加息及減息調控好經濟,在失業率、通脹及經濟增長3方面取得平衡。
  3. 互聯網及資訊科技帶動經濟發展,且大幅降低各行各業的成本。
  4. 美國工會影響力大不如前,削弱了勞動人口議價能力。
  5. 環球產業鏈及中國製造的興起。

以上的主要因素,構成了美國當年實現「低通脹」的美好時光。當年,美國經濟學者以此對未來作出評估,並認為西方經濟不用再擔心通脹,於現在看來當然是全錯。

但嚴格來說,這「低通脹」的估計亦是「猜對」了20多年。既然西方及發達國家面對通縮的壓力反而比通脹更大,則西方政府不妨可以把財政紀律暫時擱下,美聯儲在經濟衰退後亦不妨可以「印錢」並把利息維持在超低水平一段長時間。只要「互聯網」等資訊科技及環球化生產的紅利尚未消失殆盡,則西方國家在一段頗長時間之內尚不必擔心通脹重臨。回想起來,當年這些「通脹已死」的學術研究及分析,其實亦為後來的美聯儲推行量化寬鬆構成了堅厚穩實的學術理論基礎。

及後,美國政府大幅舉債,美聯儲不只一次的推行量化寬鬆,並維持低息多年。雖然算是「消費」了美國政府的財政紀律及美聯儲的信譽,但在近20多年來確實沒有為美國帶來嚴重的通脹。

直至美國於2020年疫情後再次瘋狂減息及印鈔,美國通脹才開始升溫。美聯儲任由通脹惡化而等到接近雙位數時才開始加息,便鬧至如今的局面了。

這20多年匆匆過去,現在已時移勢易。當年造就「低通脹」的5大因素如今已完全消失怠盡,美國政府財政紀錄敗壞,負債累累。美聯儲後知後覺,或瘋狂印錢,或極速加息,已變得不可預測。現時互聯網及資訊科技為經濟帶來的紅利已在減少。疫後美國勞動人口短缺,薪金高漲,導至核心通脹無法回落。再加上美國偏偏要堅持向中國開打「貿易戰」及「科技戰」,想放棄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即等同擁抱通脹。

這5大因素完全消失後,美聯儲又怎能順利地把通脹壓下去?觀乎加拿大央行的做法,即使國內通脹跌穿3厘,如今還要繼續加息。由此可見,只要在經濟數據尚未陷入衰退的情況下,美聯儲亦不可能貿然停止加息。

參考近40年的數據,美國平均基準利率在5厘左右。換句話來說,雖然美聯儲已大幅加息,但以現在的利息水平來說,亦只算是「歷史中位數」而已。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