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沽銅鑼灣地舖的啟示 文:寒 柏

近日,某富商以9,700萬港元沽出位於銅鑼灣東角道地舖。據悉,該舖曾以1.2億港元放售,最終以9,700萬港元。

以該舖建築面積832平方呎計算,呎價約11.4萬港元。據報道,鄰近有一建築面積約416平方呎的店舖,於2013年曾以2.33億港元易手,呎價56萬港元。相隔10年,兩店舖的呎價相差接近80%。

有新聞標題以「銅鑼灣地舖10年間跌價8成」為題,似乎有譁眾取寵之嫌。店舖的價值受很多因素影響,兩間店舖建築面積相差超過1倍,即使位置相近,但用途不同,絕不適宜作為類比。但無論如何,銅鑼灣地舖的估值明顯向下調整,成交價比預期低,卻是不爭之事實。

這店舖以9,700萬港元易手,是昂貴還是便宜?據報,該店舖為某著名廚具品牌所租用,月租約25萬港元,以成交價計算,租金回報率為3厘左右。

以現時大部份工商物業的成交紀綠來說,租金回報率都需要有3厘左右的水平。多年以來,銅鑼灣地段非常受惠於「自由行」而被看高一線。除了租金昂貴之外,店舖售價更一直高企。因此,租金回報率便只有1.5厘左右。若以今天的25萬港元租金及1.5厘的回報率來推算,如果業主趁當年舖市暢旺之時出售,估值及售價等至少可高達2億港元。如此一來,即使這銅鑼灣店舖不見得要跌價8成才能出售,但現售價比高峰期之估值,也許要低5成左右。

據悉,該富商持有不少銅鑼灣物業多年,於早年低位買入,並賺取多年租金,即使如今沒有在最高峰時沽售物業,但這富商其實已經「大賺」。

至於買家是否划算呢?是否成功的「趁低吸納」? 現時,市法氣氛淡靜,大約3厘左右的租金回報算是「公價」。但值得想清楚的是,這租金回報率能否支續下去呢?25萬港元的租金又代表什麼呢?

查看該著名廚具品牌的價單,每件產品的售價大約由1000至3000港元左右不等。若粗略計算每件貨品的平均價格為2000港元,再考慮店舖售賣「自家品牌」,毛利會較高。我們不妨假設毛利率可達8成。則平均每個月要售出156件貨品,才可以夠付租金;以每月30日計算,則平均每日要售出至少5件貨品。這每天至少5件2000元貨品之銷售目標似乎不算太難,但考慮到現時的經濟情況,亦非一件太容易之事。

多年來,有不少人曾經說過「大品牌」開店也不過是為了宣傳。其實這只是說對了一半。所謂「蝕本生意無人做」,始終不可能「長期蝕本」當為宣傳。

在「自由行」生意暢旺之時,開設零售店為品牌打形象,可能效果比在電視及雜誌賣廣告更直接。但即使「大品牌」志在宣傳才開店,也不代表它們不志在零售店的銷售表現。「大品牌」就是認為「自家品牌店舖」仍有銷售收入可抵消租金及開店支出,才會不介意以承受高昂的租金開店。如該品牌在銅鑼灣設那一個「零售點」,便至少要先想通怎樣把這300萬港元租金賺回來。

多年來,某些外資「大品牌」在香港以高價租店,其實如今看來只是「計錯數」,實非「志不在此」。外資大企業的「操盤人」不過是職業經理人,雖然仍要對公司的賺蝕負責,但畢竟他們並非股東,不算是首當其衝,經常會有「計錯數」之情況。

今時今日,對於物業投資者來說大概不只需要先瞭解清楚店舖的位置及定位,在計算租值時,亦要考慮租客的行業及公司之前景 (甚至乎比零售業界的職業經理人有更具前瞻性的理解才行)。

據報,該租客已租用店舖5年,在好的方面想,租客即使在疫情期間仍可支撐得住,疫情後的生意或可更一層樓,租金亦有望進一步提升。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每一個品牌都有其周期。某些品牌大熱過後,便會被競爭對手依樣葫蘆的「抄襲」而陷入價格戰。當然仍有例子是越做越出色,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此外,如果該品牌不續租,物業投資者又能否找到其他租客接手呢?由於內地自由行生意不似預期,即使在銅鑼灣此等購物區來說,亦應該重新專注本地客。若準租客並非售賣另一款受歡迎的高端品牌,便只得靠很大的生意流量,才能撐得起一個建築面積約832平方呎、每月租金卻高達25萬港元的店舖。

無論如何,這3厘的租金回報能否保持得住呢?或許,到底「3厘左右的香港銅鑼灣街舖租金回報」與「5厘左右的10年期美國國庫債券孳息率」相比較的話,那一項投資比較划算?

現時,香港的「自由行」大運已告一段落,亦暫時未看到有「新動力」可重啟香港零售業的增長。至於購買美國國庫債券,現在買下來的話,孳息率便已鎖定在5厘左右。只是10年期的債券價格波動較大,雖然入帳時可當為「長期投資類別」便不用每年以「公允價」記錄賺蝕,但如要「套現」卻仍有「價格風險」。但無論如何,只要有能力長期持有美國債至到期日,便理應可「穩賺」了。按常理計,似乎美債始終更勝一籌。可是,環球政經環境正產生巨變,在長遠來說美國能否維持獨大的局面呢?投資者購買國庫債券又會否要承受其他風險呢?在市場不景氣之情況下,投資者要考慮的只有比從前更多。

據近年的工商物業成交例子來看,上億元以上的成交大幅減少,很多店舖交易的成交金額都在1億港元或以下。此外,租金回報率則一般達3厘左右。此外,傳統遊客區的零售生意不似預期,以現時的市場情況來說,業主需要有較大的折讓,才有機會成功售出店舖。整體而言,工商物業市場的交投依然疲弱,我們對後市亦未敢太樂觀。

這次銅鑼灣店舖成交,或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指標」。除非在未來的日子裡,美聯儲打算反過來大幅減息,或內地自由行的生意忽然再次好起來,否則,香港工商物業的價格依然受壓。

對物業投資者來說,即使手上有錢,亦未必適宜在這時候「出擊」。現時,只要把錢放在銀行裡做「定期存款」,便可以穩袋4厘以上的利息了。即使利率不可能一直維持在高位,但投資者也不妨謀而後定,不必急於「抄底」。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