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24日當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我在《堅料網》寫下<烏克蘭戰雲下的贏家輸家>,提到「美國短期是贏了,烏克蘭戰爭分化了歐洲和俄羅斯,而且避險資金會湧入美國,提振美國市場。但長遠而言,美國是輸得很慘。因為它是用長期的國家信用換取短暫的苟延殘喘。」
當時俄羅斯首輪攻勢失敗,全網都在討論俄羅斯戰敗的可能,而我應是少數評論員認為俄羅斯必勝,美國先勝後敗的。一年多過去了,俄羅斯幾乎已達到它開戰的目標(佔領東部、永久削弱烏克蘭、一勞永逸阻止北約東擴),而美國在投入極多資源後,發現無法拖垮俄羅斯,現要思考如何體面地「撤退」。
近日閱讀美國傳媒,有一個不常見的詞活現眼前:Ukraine fatigue syndrome(烏克蘭疲勞綜合症),意思很簡單,美國人看到太多烏克蘭戰爭的「壞」消息,深感疲憊,不想再支持烏克蘭。所以,這個詞的出現就是告知我們,當烏克蘭已成了虧本投資,美國人就想止虧離場。
拜登政府原來的戰略也很毒辣,可分上中下三策:
1)上策:俄羅斯在軍事上失敗,引發國內政治信任危機,政權崩潰甚至瓦解。
如果我們追溯歷史,會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帝俄正正是戰爭失敗導致政權被推翻。不過,美國的如意算盤是要建立在俄羅斯內政分裂上,但俄國內部視這場烏克蘭戰爭為「衛國戰爭」,烏克蘭問題和其背後的北約東擴,反而更能團結俄羅斯人。所以,不管普京在不在位,俄羅斯都不可能停止戰爭,一個新領袖也許比普京表現得更激進。
2)中策:拖垮俄羅斯。
歐美全方位對俄制裁,並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於烏克蘭戰場中,目的就是要把俄羅斯經濟拖入深淵。上世紀的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但戰爭持續9年。拖垮了蘇聯,是蘇聯由盛轉衰以致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前車不一定可鑑,烏克蘭戰爭開打,俄政府向軍工產業投入大量資金,創造特殊需求。另外,俄國境內個人消費也很強勁,俄羅斯經濟發展部表示,2023年4月至6月零售額年增9%。俄羅斯今年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5.5%,連增兩季,並優於市場預期增4.8%。 該國經濟從去年因西方制裁而萎縮2.1%,正朝向在今年回復至正增長。更重要是,俄國背後有世界第一工業國中國,中國一國就可包攬所有歐美日退出後的貨物。
3)下策:離間歐俄。
這個很成功,但離間歐洲後的俄羅斯是倒向美國的最大敵人:中國,這是否得不償失,現在還不能下結論。
現在的烏克蘭在軍事和經濟上經破產,如果沒有西方在金融、財政、能源和軍事上的支持,烏克蘭政府無法正常運作。美國是不是要為沒有希望的烏克蘭戰爭堅持下去?這不僅是巨大的財政支持,加重美國的債務,還會分散對中國的壓力,於是,放在美國政府前面的選擇只有:如何體面地撤退?
美國當然可以一走了之,但這如我去年的文章所寫,「試想當下一個類似烏克蘭的國家或地區遇到相似的情況,它們還會相信美國嗎?它們還會像烏克蘭一樣傻乎乎的為美擋箭嗎?」
不計人命、經濟和戰火的損失,烏克蘭損失了近20%領土,還是工業最富裕之地,這個教訓,台灣人親眼所見。事實上,台、韓、日、德國等每年都給美國交巨額保護費,它們看着烏克蘭會是什麼心情?美國在一系列的似精實笨的操作後,會逐步失去盟友的信任,更會失去對世界的掌控。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