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特色 全港搞盛事 文:黃宇翰

香港政府近來積極推動盛事經濟,大型活動涵蓋文化藝術、體育、經濟金融、貿易展覽等不同範疇,但細心觀察會發現大多數盛事都集中在維港兩岸,其他社區未能製造熱鬧氣氛,令地區經濟難以真正受惠於盛事經濟,效果比預期打了折扣。根據過往經驗,地區盛事可以凝聚民心,例如去年沙田節在城門河舉行煙火匯演,便吸引許多市民和遊客參與,令城門河一帶熱鬧非凡,所以政府應主動配合各區議會轄下的提振經濟小組,籌辦具地區優勢的特色項目,發揮地區優勢,增加每一區市民的幸福感,同時帶動全港整體經濟持續發展。

特首李家超早前曾明確表示,舉辦盛事得益的不僅主辦方及參與者而是整個社會,強調「盛事可以帶動整體經濟發展,增加商機,每個人都可以獲得紅利。」要達到每個人都獲得紅利這目標,首先要令全港18區都有盛事舉行,政府可考慮將部分在維港兩岸舉辦的盛事項目,遷往其他有優勢的地區。本港每區各有特色,要令盛事經濟要效果最大化,應優先選擇人口較多的地區先行先試特色盛事,其中沙田、元朗、觀塘三區是全港人口最多地地區,人口都超過60萬,當中尤以沙田為最(70.3萬),以這區作為試點最為理想。

地區盛事要辦得有聲有色,必須配合當區原有的特色,並考慮地區文化。例如六月的「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選址尖東舉行,但尖東海旁平日根本難以看到龍舟活動,這明顯是一個錯誤示範。相比之下,沙田城門河一向是龍舟、扒艇等活動的練習和比賽熱點,河的兩岸均可觀賽,龍舟相關的盛事如選址沙田舉行,不單能吸引中國及全世界的遊客前來參與盛事,更可帶動沙田的本地經濟及城門河兩岸的運動發展,惠及當區市民。

另外,煙火表演其實也不一定要在維港兩岸舉行。沙田區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有多條又闊又長的橋橫跨城門河,沙燕橋、瀝源橋以至濾水廠旁的「單車橋」等,均十分適合遊人駐足,歡賞河上各種表演。早在1984年「八佰伴」進駐沙田時,就花費過百萬元放煙花,當年有數以萬計市民在城門河畔觀賞;2023年沙田節在城門河上演無人機及煙花的混合光影匯演,吸引逾5,000名市民圍觀,現場氣氛絕對不遜於維港煙花表演。

「區區有盛事」要得以落實,可持續性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盛事經濟是通過舉辦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大型盛事和活動,吸引不同人士特別是遊客一同參與,從而帶來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效益,特別是當地的旅遊業發展。盛事與地區特色掛鉤,不單在盛事舉辦期間帶動周邊的零售及餐飲的生意,更能同時宣傳當區的特色旅遊。以沙田為例,宗教處所有萬佛寺、車公廟、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等;體育方面有賽馬、龍舟、划艇、單車、行山徑等;歷史建築有王屋村古屋、曾大屋、沙田舊警署、馬鞍山礦場等;傳統習俗有太平清醮、客家圍村等。沙田區有足夠的底蘊發展不同類型的「深度遊」,如能配合特色盛事一併宣傳及推動,得到的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政府要將盛事分配在各區,按區分大小及特色潛力,增加區議會的預算,這才可讓盛事舉辦得更具規模,令社區活躍起來。各區議會的提振經濟小組,應大膽提出符合當區特色的盛事項目予政府參考,擺脫「打卡式」一次性的活動,實質扶持地區經濟及持續發展。當局亦要擺脫慣性思維,多方面嘗試,讓盛事經濟力量注入各區,在不同地區舉辦不同的特色活動,達至「區區有特色,全港搞盛事」,令發展更加平衡,為香港經濟添上新動力。


文:黃宇翰

學研社成員 沙田區議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